《祁阳行》
时间: 2025-01-19 12:22:1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祁阳行
作者: 杨基 〔明代〕
黄鹤楼前汉阳雪,
岳阳楼前洞庭月。
自谓人间无此清,
到处相逢向人说。
祁阳江头春更佳,
仿佛似是神仙家。
黄莺乱啼万竿竹,
绿水萦抱千株花。
千红万碧深相映,
鸡犬无声茅屋静。
野老回头唤不应,
匆匆况是通名姓。
水流花落岸东西,
只隔疏帘路已迷。
天下于今皆乐土,
何须更觅武陵溪。
白话文翻译:
在黄鹤楼前飘落着汉阳的雪,
在岳阳楼前映照着洞庭的月。
我自以为人间再无如此清幽,
到处和人相逢便向他们诉说。
祁阳江边的春色更为美好,
仿佛就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黄莺在万竿竹子间乱啼,
绿水环绕着千株盛开的花朵。
千红万碧交相辉映,
鸡犬无声,茅屋静谧。
乡野的老人回头呼唤,却无人应答,
匆匆的我只是在飘渺的名字中迷失。
水流花落,岸边东西,
只隔着稀疏的帘子,路已迷失。
如今天下皆为乐土,
何必再去寻找武陵溪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黄鹤楼:位于武汉,是著名的古建筑。
- 汉阳雪:汉阳是黄鹤楼对岸的地方,描绘雪景。
- 岳阳楼:位于岳阳,是另一座著名的楼阁。
- 洞庭月:指洞庭湖的月光。
- 神仙家:形容环境优美,似神仙居住的地方。
- 茅屋:指草屋,代表乡村的简朴。
- 乐土:安乐之地。
- 武陵溪:指《桃花源记》中描绘的理想境地。
典故解析:
- 武陵溪: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象征着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生于文人世家,以其诗词清新脱俗闻名,倡导自然和人文和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在祁阳游玩的所见所感,表达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世喧嚣的思考。
诗歌鉴赏:
《祁阳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人生态度的诗。诗中通过对比黄鹤楼和岳阳楼的场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珍惜。开篇的雪和月,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暗示了人世间的喧嚣与烦扰。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展现出祁阳的独特美景,仿佛置身于神仙的世界。
诗中提到“千红万碧深相映”,色彩的对比使得自然景色更加生动,展现出春天的活力与生命力。而“鸡犬无声茅屋静”则反映出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与城市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思考,诗人感叹如今的世界已是乐土,不必再去追寻武陵溪那样的世外桃源。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丰富,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田园画面,使人心生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黄鹤楼前汉阳雪,岳阳楼前洞庭月:描绘了两处著名景点的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自谓人间无此清,到处相逢向人说:表达诗人对这种清幽景色的珍惜与叹息。
- 祁阳江头春更佳,仿佛似是神仙家:进一步赞美祁阳的春天,形容其如同神仙居住的地方。
- 黄莺乱啼万竿竹,绿水萦抱千株花: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繁盛。
- 千红万碧深相映,鸡犬无声茅屋静:色彩的对比与乡村的宁静,形成鲜明对照。
- 野老回头唤不应,匆匆况是通名姓:表达一种孤独与无奈,乡村生活的疏离感。
- 水流花落岸东西,只隔疏帘路已迷:描绘出对自然的迷失与向往。
- 天下于今皆乐土,何须更觅武陵溪:总结人生的感悟,理想生活已在眼前,无需再去寻找桃花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神仙居住的地方,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对仗:如“千红万碧”与“鸡犬无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世喧嚣的反思,体现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鹤楼、岳阳楼: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雪、月:代表宁静与清幽的自然环境。
- 黄莺、绿水、千株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茅屋:代表乡村的简朴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座楼分别是什么?
- A. 黄鹤楼和岳阳楼
- B. 观音阁和白云楼
- C. 泰山和华山
-
诗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象有哪些?
- A. 万竿竹和千株花
- B. 冬雪和秋风
- C. 暴雨和雷电
-
诗的最后一句中提到的理想境地是?
- A. 武陵溪
- B. 桃花源
- C. 红尘世界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桃花源记》与《祁阳行》:两者均描绘了理想中的自然景象,但《桃花源记》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祁阳行》则是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杨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陶渊明与自然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