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丑元日》
时间: 2025-01-19 19:56: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癸丑元日
作者: 杨基 〔明代〕
霏霏元日雪,脉脉人日雨。
春来无日不轻阴,薄雾寒云满南浦。
常年有雨复新晴,淑气韶光淡绕城。
草色未逢金勒马,柳条先映玉楼莺。
今年风雨兼冰雪,忘却春幡庆春节。
野杏缄愁待酒催,江梅索笑邀人折。
谁与观云卜大通,且须祈谷问年丰。
相期十二楼前月,剩看花灯万点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元旦的景象。元日的雪细细飘扬,正月的人日却下着细雨。春天来到,几乎每天都是阴云密布,薄雾和寒云笼罩着南浦。
一年四季常有雨水,偶尔也会有新的晴天,温和的气息和美好的光景轻轻环绕着城市。草色尚未见到金勒马的身影,柳条却先映衬出玉楼的莺鸟。今年的风雨交加,冰雪相伴,似乎忘记了春幡的欢庆。
野杏缄默愁苦,等待酒来催动欢愉,江梅则索要欢笑,邀请人们来折下花枝。谁来一起观云卜卦,且须祈求丰年,问问今年的收成如何。
约定在十二楼前看月亮,剩下的只能欣赏万点红的花灯了。
注释:
- 霏霏: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轻柔细腻。
- 脉脉:形容细雨绵绵,情意绵长。
- 南浦:指南方的水边,带有一种幽静的气氛。
- 金勒马:金勒马是指骏马,象征春天的到来。
- 春幡:指节日中的春天的标志,象征着欢庆。
- 江梅:江边的梅花,常与春天、欢笑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明代诗人,以其诗歌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闻名。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旦,正值冬末春初之际,正好是人们庆祝新年的时刻。诗中透出对春天的期盼与对新年丰收的希望,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情。
诗歌鉴赏:
《癸丑元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元旦的景象,诗人以雪和雨作为开篇,传递出一种阴郁的氛围,暗示着春天的迟到。每一句都蕴含着对春天和新年的期待,同时又有些许惆怅。诗中的意象如“草色未逢金勒马”、“柳条先映玉楼莺”,通过对比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春日即将来临的气息。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活的感触与思考。尤其是“今年风雨兼冰雪,忘却春幡庆春节”一句,反映了人们在天气的影响下,对节日的欢庆感到失落。最后的“剩看花灯万点红”则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情感在此达到高潮。
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描绘,也有内心的感受,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霏霏元日雪:描绘元旦的雪花,渲染气氛。
- 脉脉人日雨:人日(正月初七),下着细雨,呼应元日。
- 春来无日不轻阴:春天来临,却总是阴云密布。
- 薄雾寒云满南浦:南浦被薄雾和寒云笼罩,增添了寒意。
- 常年有雨复新晴:一年多雨,偶尔晴天,表现气候多变。
- 淑气韶光淡绕城:温和的气息和美好的光景环绕着城市。
- 草色未逢金勒马:草色尚未见马,象征春天的迟到。
- 柳条先映玉楼莺:柳条映衬出莺鸟,暗示春意。
- 今年风雨兼冰雪:形容今年的天气异常,风雨交加。
- 忘却春幡庆春节:人们似乎忘记了春天的庆祝。
- 野杏缄愁待酒催:野杏愁苦,等待酒来催动欢愉。
- 江梅索笑邀人折:江梅渴望欢笑,邀请人们来折花。
- 谁与观云卜大通:询问谁来一起观云,卜卦问年丰。
- 且须祈谷问年丰:希望祈求丰收,表现期待。
- 相期十二楼前月:约定在十二楼前看月亮。
- 剩看花灯万点红:最后只能欣赏万点红灯,象征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情感相结合,营造意境。
- 拟人:野杏、江梅被赋予人性,增加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新年的祝福,反映了自然变化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冬天的寒冷与洁白,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 雨:细雨似乎带来春的气息,但又让人感到沉闷。
- 草色、柳条:生机的象征,暗示春天的到来。
- 野杏、江梅:代表春天的花朵,寄托了对生活的怜悯与期待。
- 花灯: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脉脉人日雨”是什么意思?
A. 描写细雨
B. 描写雪花
C. 描写阳光 -
“草色未逢金勒马”中的“金勒马”象征着什么?
A. 春天的到来
B. 夏天的阳光
C. 秋天的丰收 -
诗人对今年的天气有何感受?
A. 愉快
B. 失落
C. 忧愁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描绘春天的美好。
- 《元日》:王安石,表现春节的热闹与喜庆。
诗词对比:
- 《癸丑元日》与《元日》:两者都描写春节,但前者更强调春天的迟到和自然景象的变化,后者则突出节日的热闹与欢庆。两者风格迥异,但都表现了对生活和春天的深切感受。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杨基诗集》
以上内容为《癸丑元日》的详细解析和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