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戍旗青草接榆关,
雨里并州四月寒。
谁会凭阑潜忍泪,
不胜天际似江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榆关戍楼旁,青草与戍旗相接的景象,春雨中并州在四月依然寒冷。站在栏杆旁的人,谁能忍住心中的泪水,无法承受那如江水般的忧伤与思念。
注释
- 戍旗:守卫边疆的旗帜,象征着战士的职责和忠诚。
- 青草:春天草木复苏,象征生机,但这里也暗含了战士离乡的孤独。
- 榆关:古代军事重镇,位于今山西省,常与战争和离别相关联。
- 并州:古代地名,今山西太原一带,常用作思乡之情的寄托。
- 凭阑:倚靠栏杆,表现出一种思念和无奈的姿态。
- 潜忍泪:暗自忍耐眼泪,体现了内心的悲伤。
- 天际:指远方的天空,与“江干”形成对比,表现出心灵的无边无际的忧伤。
典故解析
古代边塞诗常通过自然景物、战争场景来表达作者的豪情和思乡之苦。榆关是边疆的重要关口,诗人通过戍楼和青草的描写,传达了对战士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偓,字君平,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作品多描绘战争、思乡等主题,风格苍凉而深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正值安史之乱后,边疆局势动荡,诗人身处并州,目睹战士们的离别与无奈,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并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边塞的寒冷和士兵的孤独。首句“戍旗青草接榆关”将读者带入一个边疆的场景,戍楼、青草的结合,既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又隐含了战士的艰辛与责任。接下来的“雨里并州四月寒”则进一步增强了气氛的沉重,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并州却依然寒冷,暗示着战事未平和人心的惶恐。
第三句“谁会凭阑潜忍泪”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伤,诗人站在栏杆旁,眼泪在心中潜藏,无法释怀。最后一句通过“不胜天际似江干”,将内心的忧伤与大自然的浩瀚结合,进一步升华了情感的深度,如同江水般无穷无尽,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整首诗情感真挚,景象与情感交融,既表现了边疆战士的无奈与思乡之情,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性的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戍旗青草接榆关:描绘了边塞的景象,戍楼与青草交融,寓意着边疆的生机与士兵的责任。
- 雨里并州四月寒:表现出春季的寒冷,暗示了战乱带来的压抑与忧愁。
- 谁会凭阑潜忍泪:表达了站在栏杆前的孤独与悲伤,叹息无人理解内心的痛苦。
- 不胜天际似江干:将感情的深邃与江水的浩荡相提并论,象征着无尽的思念和忧伤。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采用了对仗的形式,使得诗句更加工整。
- 比喻:将心中的忧伤比作江水,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边塞的寒冷与内心的思念,表达了士兵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战乱的无奈,反映了唐代动荡的历史背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戍旗:象征守卫与责任。
- 青草:生命与希望的象征。
- 雨:忧伤和无奈的象征。
- 江干:思念与遥远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榆关”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山西
B) 新疆
C) 四川
D) 浙江 -
“潜忍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无奈与悲伤
C) 愤怒
D) 希望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D) 对仗
答案
- A) 山西
- B) 无奈与悲伤
- B) 比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高适的《燕歌行》
诗词对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思乡的情感,但更加侧重于壮阔的自然景观,而韩偓的《并州》则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忧伤,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