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呵花贴鬓黏寒发,凝酥光透猩猩血。
经过洛水几多人,唯有陈王见罗袜。
白话文翻译:
呵护花朵让花瓣贴在鬓边,黏在寒风中散落的头发;
凝聚的酥光透过猩红的血色。
经过洛水的人如此之多,
唯有陈王才能看到那罗袜。
注释:
- 呵花:轻声唤护花朵。
- 贴鬓:花瓣贴在鬓角。
- 寒发:寒风中飘散的头发。
- 凝酥光:凝聚的细腻光泽。
- 猩猩血:猩红色的液体,象征鲜艳的颜色。
- 洛水:指洛水,古代的著名河流。
- 陈王:指陈后主,历史人物,因其美丽的后宫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偓(约768-约824),字宗道,号白石,唐代诗人,生于今湖南。韩偓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擅长写风景、咏物及抒情诗,常在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密意》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诗人对花草的细腻观察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爱情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密意》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花的娇美与个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开头“呵花贴鬓黏寒发”,描绘了春日的场景,花瓣轻轻贴在鬓边,仿佛在呵护着这个美丽的瞬间。接下来“凝酥光透猩猩血”,通过“凝酥光”与“猩猩血”的对比,表现了一种鲜活而又细腻的美感,暗示着诗人内心深处的热切情感。这种美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内心情感的反射。
诗中提到的“洛水”,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象征了流逝的时光与生命的短暂。最后一句“唯有陈王见罗袜”,则引入了历史典故,暗示在众多过客中,只有陈王看到了那件美丽的罗袜,表现了诗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对爱情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历史的引入,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对爱情的敏感,体现了唐诗的韵味与情感的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呵花贴鬓黏寒发:用“呵”字表现出对花的关心,花瓣轻轻贴在头发上,体现出一种温柔的情感。
- 凝酥光透猩猩血:用“凝酥光”形容花瓣的光泽,表现了花朵的娇艳与鲜活。
- 经过洛水几多人:洛水作为背景,暗示着众多过客,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唯有陈王见罗袜:引入陈王这一历史人物,暗示只有他能看到这份美丽,表现出在众多繁华中独特的情感体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瓣比作美丽的装饰,暗示爱情的芬芳。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花”、“寒发”、“洛水”等意象,构建出一个美丽而又富有情感的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与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借助自然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这种情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显得愈发深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象征爱情与美好。
- 寒发:暗示人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中所带来的孤独感。
- 洛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罗袜:代表着美丽与细腻,暗示着内心对爱情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呵花贴鬓”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忧伤
B. 温柔
C. 愤怒 -
陈王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时间
B. 美的独特感知
C. 友情 -
诗中提到的“洛水”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财富
B. 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C. 友情的深厚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以自然景色表达情感。
- 李白《月下独酌》:在月夜中,抒发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孤独。
诗词对比:
- 韩偓《密意》与杜甫《春望》:前者以细腻的情感描写花朵之美,后者则通过国家动荡抒发忧国之情,两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