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八月十八日潮生》
时间: 2025-01-17 09:19: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海潮 八月十八日潮生
作者: 高濂 〔明代〕
江分吴越,星摇牛女,潮回海跃山倾。
怒奋天戈,惊翻地轴,半空万马奔腾。
栗烈走风声。俨堆云喷雪,照日层冰。
填填隐隐,真疑千里荡雷旌。
沧溟应月亏盈。亘古今消长,暮落朝升。
水分一派,浪蟠几曲,苍茫势驾飞鲸,
岁岁看潮生。喜凭高纵目,把酒相迎。
便想飘然,随潮归去向蓬瀛。
白话文翻译
江水把吴地和越地分开,星星在天空摇曳,潮水回涌,海浪翻滚,山也似乎倾斜。
怒涛汹涌,仿佛要翻转地轴,半空中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风声如雷,云层厚重,映照着阳光,像层层冰雪。
隐隐约约,真像千里之外的雷声在荡漾。
沧海与明月交相辉映,古往今来潮起潮落,夕阳西下,晨光再升。
水分成一片,浪潮蜿蜒曲折,苍茫的海面上飞鲸跃出。
年年岁岁看潮起潮落,喜爱在高处远眺,举杯相迎。
于是我想随潮而去,飘然归向仙境蓬莱。
注释
- 吴越:指古代中国的吴国和越国,今江苏、浙江一带。
- 牛女:指的是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常用来表示星星。
- 怒奋天戈:形容海浪的力量像天上的武器一样猛烈。
- 沧溟:大海,深邃而广阔的海洋。
典故解析
“牛女”典出于《诗经》,描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寓意着相思与期盼。潮水与海洋的变化,则象征着人生的起伏和时光的流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高濂,明代诗人,擅长词曲和诗歌,其作品常表现自然景观和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八月潮生之际,诗人身处海边,目睹潮起潮落,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无常,因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诗歌鉴赏
这首《望海潮》通过描写海潮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的开头以“江分吴越”描绘了江河的分界,紧接着“星摇牛女”将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诗中用气势磅礴的“怒奋天戈,惊翻地轴”形象地表现了潮水的力量,仿佛可以翻转大地,体现了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渺小。
接下来,诗人通过“栗烈走风声”和“照日层冰”的描绘,展示了海面上的风声和光影交错的美。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潮水变化的感慨,反映了时光流逝、人生起伏的哲理,尤其是“岁岁看潮生”一句,既是对潮水的观察,也是对人生的总结。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哲理的深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的独特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分吴越:描绘地理位置,将吴越两地分隔开来。
- 星摇牛女:引入星空,营造出一种遥远而浪漫的意境。
- 潮回海跃山倾:潮水回涌,海浪翻滚,山似乎向海倾斜,表现出自然的力量。
- 怒奋天戈:形容潮水的猛烈,如同天上的武器一样。
- 惊翻地轴:潮水的力量巨大,仿佛能够翻转地轴。
- 半空万马奔腾:形象地比喻潮水的汹涌,犹如万马奔腾。
- 栗烈走风声:风声如雷,声势浩大。
- 照日层冰:阳光照耀下,海面似冰层,光影交错。
- 填填隐隐:隐约间似有千里雷声荡漾。
- 沧溟应月亏盈:海水与明月相互映衬,潮水的变化与月亮的盈亏相互呼应。
- 亘古今消长:潮水的变化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 水分一派:水流分开,波浪蜿蜒。
- 苍茫势驾飞鲸:描绘海面上鲸鱼跃出的壮观场景。
- 岁岁看潮生:每年都在观察潮水的变化。
- 喜凭高纵目: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心中欢喜。
- 把酒相迎:与朋友举杯相迎,庆祝潮水的美景。
- 便想飘然:产生随潮而去的想法。
- 随潮归去向蓬瀛:向往归隐的生活,向往仙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潮水比作奔腾的万马,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如“怒奋天戈”。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自然的壮丽与人生的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起伏的深刻思考,寄托了对自由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潮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化。
- 星辰:代表着远方的希望与浪漫。
- 鲸鱼:象征着自然的壮丽和生命的力量。
- 酒:象征着欢愉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越”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江苏和浙江
- B. 北京和上海
- C. 四川和云南
-
“怒奋天戈”中的“天戈”指的是什么?
- A. 武器
- B. 星星
- C. 风
-
诗中提到的“岁岁看潮生”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忧虑
- B. 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 C. 对战争的渴望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白浪滔天》——毛泽东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诗词对比:
- 高濂的《望海潮》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思考,但高濂更侧重于潮水的壮观与生命的哲理,而苏轼则强调对月亮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