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客中抒感》

时间: 2025-01-19 21:26:42

战鼓频惊飞雁,乡音难寄征鸿。

年来飘泊大江东。

回首苍茫烟重。

投笔班超壮志,着辫祖逖英雄。

男儿慷慨赴军戎。

大好神州驰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战鼓频惊飞雁,乡音难寄征鸿。
年来飘泊大江东。回首苍茫烟重。
投笔班超壮志,着辫祖逖英雄。
男儿慷慨赴军戎。大好神州驰鞚。

白话文翻译:

战鼓频繁地惊动了飞雁,乡音难以寄托给征途上的鸿雁。
这些年来我飘泊在大江之东,回首往昔,苍茫的烟雾重重叠叠。
我投笔的心志如同班超那样壮烈,扎着辫子的志向如同祖逖那样英雄。
男儿应当慷慨地奔赴军营,伟大的祖国正在召唤我们驰骋。

注释:

  • 战鼓:战斗的鼓声,象征战争的紧迫。
  • 飞雁:指迁徙的鸿雁,常用作寄托乡愁。
  • 乡音:家乡的语言,表达对故土的思念。
  • 班超:西汉时期的名将,以勇猛著称,常被视为壮志凌云的象征。
  • 祖逖:东晋时期的名将,因投笔而立志报国而闻名。
  • 军戎:军队和战争,体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绍烈,近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反映家国情怀与个人理想。他的诗风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动荡的历史背景中,诗人心系国家,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与对家乡的眷恋。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客中抒感》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战争的鼓声和鸿雁的飞翔,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开篇的“战鼓频惊飞雁”,以战鼓作为引子,迅速将读者带入了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展现了外界的喧嚣与动荡。接下来的“乡音难寄征鸿”,则显示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尽管身处异乡,但故乡的音韵始终萦绕在心头。

而“年来飘泊大江东”更是体现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苦楚,回首往昔,眼前的“苍茫烟重”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渺小。在这种情感的积累中,诗人以“投笔班超壮志”来激励自己,表达了不屈的志向和报国的决心。最后以“男儿慷慨赴军戎”结束,激励青年勇敢追随国家的召唤,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词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对国家的热爱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男性的豪情与责任感,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战鼓频惊飞雁":战鼓声不断,惊起飞往南方的雁,暗示战争的频繁,映衬出战争的残酷。
    • "乡音难寄征鸿":虽然有乡音,但因远离故乡而难以寄托,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
    • "年来飘泊大江东":多年来漂泊于大江之东,彰显了诗人生活的漂泊与无根。
    • "回首苍茫烟重":回望过去,眼前的烟雾弥漫,象征着对历史的迷惘与沉重。
    • "投笔班超壮志":以班超为例,表达自己的志向与豪情。
    • "着辫祖逖英雄":提到祖逖,强调英雄气概与报国之志。
    • "男儿慷慨赴军戎":号召男性勇敢投身于军旅,展现责任感。
    • "大好神州驰鞚":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激励人们为国家奋发图强。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战鼓”与“乡音”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突显情感。
    • 比喻:将飞雁比作寄托思乡之情,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排比:多次提到历史人物,通过排比加强了诗的气势与情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国家的责任感,展现了诗人渴望报国、热爱家国的豪情。

意象分析:

  • 战鼓:象征战争与紧迫感,体现出历史的动荡。
  • 飞雁:象征思乡与孤独,寄托着对故土的深情。
  • 苍茫烟重:象征历史的沉重与无尽的迷惘。
  • 班超、祖逖:历史人物的象征,代表了壮志与英雄气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飞雁”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思乡
    • C. 英雄
  2. 诗人用“投笔班超壮志”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对历史的怀念
    • B. 对国家的责任感
    • C. 对个人生活的无奈
  3. “大好神州驰鞚”中“驰鞚”指的是什么?

    • A. 奔跑
    • B. 旅行
    • C. 战斗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个人的忧愁。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咏叹历史与英雄的情怀。

诗词对比

  • 对比《西江月 客中抒感》与《春望》,两者都表现了对家国的思念,但《春望》更加强调个人的悲痛,而《西江月》则更突出豪情壮志。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共通之处,但表现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