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

时间: 2025-01-19 23:54:20

阴阳颠倒一声雷。

忽然惊睡觉,梦中回。

迷云拂尽慧光开。

随风去,抱个日头来。

温养结仙胎。

空中明显现,越灵台。

四维上下看蓬莱。

堪归玉洞作仙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阴阳颠倒一声雷。忽然惊睡觉,梦中回。迷云拂尽慧光开。随风去,抱个日头来。温养结仙胎。空中明显现,越灵台。四维上下看蓬莱。堪归玉洞作仙才。

白话文翻译:

一声雷响,阴阳颠倒,顿时惊醒了梦中的我。梦里回忆起往事,迷雾消散,智慧之光显现。随着风而去,怀抱着太阳而归。温养着,孕育出仙人的胎儿。在空中清晰可见,越过灵台。四方上下俯视着蓬莱,值得归去玉洞,成为仙人。

注释:

  • 阴阳颠倒:指自然界的变化,可能象征着变化无常。
  • 惊睡觉:突然从梦中惊醒。
  • 迷云:指迷雾,象征困惑。
  • 慧光:智慧的光芒,象征明悟。
  • 随风去,抱个日头来:比喻随风而行,追求光明的理想。
  • 仙胎:指修道成仙的潜力或可能。
  • 越灵台:灵台是指人的心灵,越过心灵的障碍。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理想的归宿。
  • 玉洞:仙人的居所,象征着理想和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侯善渊是元代的一位诗人,生活于元代中期,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道教思想的融入而著称。侯善渊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内心的修养,常常体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创作背景:

《小重山》创作于一个追求心灵自由和理想境界的时代背景下,元代的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让诗人们对自然和超脱的思考更加深刻。

诗歌鉴赏:

《小重山》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哲理,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开篇“阴阳颠倒一声雷”,以雷声惊醒梦中人,象征着一种突如其来的觉醒,体现出诗人对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的模糊。这种颠倒的状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迷惘与追寻。

紧接着“迷云拂尽慧光开”,迷雾的消散寓意着智慧的启迪,似乎在表明一个人经过磨难与困惑后,最终能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此处的“随风去,抱个日头来”,则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象征着追求光明与理想的勇气。

随后,诗人提到“温养结仙胎”,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对超脱世俗、追求长生的渴望。最后的“堪归玉洞作仙才”则是对理想归宿的憧憬,表现出对成仙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整体来看,诗中充满了道教的哲理思想,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智慧与内心自由的追求,是一首富有深意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阴阳颠倒一声雷:通过雷声的意象,暗示自然界的变化与内心的震撼。
  2. 忽然惊睡觉,梦中回:梦醒的瞬间带来思考与反思。
  3. 迷云拂尽慧光开:智慧的光辉在迷雾消散后显现。
  4. 随风去,抱个日头来:象征追求理想与光明的勇气。
  5. 温养结仙胎:暗示修身养性,孕育出理想的未来。
  6. 空中明显现,越灵台:在心灵的高度上俯瞰世界。
  7. 四维上下看蓬莱:蓬莱象征理想,探索自然与精神的高度。
  8. 堪归玉洞作仙才:表达对成仙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抱个日头”,用日头象征理想与光明。
  • 对仗:如“上下看蓬莱”,四维的对称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感情,增添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梦境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对超脱与自由的渴望。诗中蕴含着道教文化的影响,强调内心修养与对理想境界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突如其来的觉醒。
  • 迷云:象征困惑与障碍。
  • 日头:象征光明与理想。
  • 仙胎:象征理想的孕育与实现。
  • 蓬莱:象征理想境界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阴阳颠倒”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变化
    B. 人生困惑
    C. 生命轮回
    D. 以上皆是

  2. “随风去,抱个日头来”中的“日头”象征什么? A. 光明与理想
    B. 时间的流逝
    C. 自然的变化
    D. 生活的烦恼

  3. 诗中的“蓬莱”指的是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自然风光
    D. 个人成就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A. 光明与理想
  3. B. 理想境界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反映了内心情感的诗,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而《小重山》则更多着眼于理想境界的追求。
  • 《登高》: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对生命的哲思,与《小重山》的追求理想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元代诗词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