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重山·雨过风来午暑清》

时间: 2025-01-04 09:27:59

雨过风来午暑清。

榴花红照眼,向人明。

一枝低映宝钗横。

菖蒲酒,玉碗十分斟。

引满听新声。

小轩帘半卷,远山青。

几人闲处见闲情。

醒还醉,为趣妙难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小重山·雨过风来午暑清
米友仁〔宋代〕

雨过风来午暑清。
榴花红照眼,向人明。
一枝低映宝钗横。
菖蒲酒,玉碗十分斟。
引满听新声。
小轩帘半卷,远山青。
几人闲处见闲情。
醒还醉,为趣妙难名。

白话文翻译

雨过风来,午后的暑气显得格外清爽。
石榴花的红色映入眼帘,鲜艳而明亮。
一枝花影低垂,映照着宝钗的横放。
菖蒲酒盛在玉碗里,斟满了酒。
听那新歌声传来。
小轩的帘子半卷着,远山显得青翠。
几个人在闲适的地方,显得悠然自得。
醒来又醉去,趣味深邃难以言表。

注释

  • 雨过风来:指雨水过后,微风吹来,空气清新。
  • 榴花:指石榴花,象征美丽和丰收。
  • 宝钗:一种饰品,具有贵重和美丽的寓意。
  • 菖蒲酒:用菖蒲浸泡的酒,古代常用于端午节。
  • 小轩:指小的雅致的房间或楼阁。
  • 醒还醉:指人在清醒与醉酒之间的转换,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米友仁(约1070-1130),字仲明,号石斋,宋代诗人、画家,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小重山·雨过风来午暑清》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众疾苦,诗人借诗歌抒发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词的结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诗的开头“雨过风来午暑清”便展现出了一幅清新怡人的夏日景象,给人带来一种凉爽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榴花红照眼,向人明”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石榴花的鲜艳,令人心生喜悦。这种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视觉效果,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色彩的热爱。

诗中“菖蒲酒,玉碗十分斟”则体现了诗人对雅致生活的追求,菖蒲酒的使用更是增添了节日的气氛。接下来的“引满听新声”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音乐和生活的享受,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气氛。

最后几句以“醒还醉”为结,展现了诗人在生活中既有清醒的理智,又有醉心于美好的情感,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洒脱态度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词在描绘自然美与人文情趣时,展现出一种朴素而深情的生活哲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过风来午暑清:描绘夏日雨后,空气清新的景象,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2. 榴花红照眼,向人明:石榴花的鲜艳红色吸引眼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3. 一枝低映宝钗横:花影低垂,映照着佩戴的宝钗,暗示着优雅的生活状态。
  4. 菖蒲酒,玉碗十分斟:描写诗人饮酒的雅致,增添了生活的趣味。
  5. 引满听新声:新歌声传来,表现出一种愉悦的氛围。
  6. 小轩帘半卷,远山青:小窗帘微卷,远处青山如黛,营造出一个静谧的环境。
  7. 几人闲处见闲情:几个人在悠闲的地方,展示了生活的惬意。
  8. 醒还醉,为趣妙难名:人在清醒与醉酒的状态中,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难以用言语表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榴花的颜色与人的眼睛联系,突出其美丽。
  • 拟人:诗中将自然景观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有助于增强音韵美,增加诗词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生活乐趣的向往与珍惜,传达出一种洒脱、幽雅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洗净与新生。
  • 榴花:象征美丽与丰收。
  • 菖蒲酒:象征传统文化与节日氛围。
  • 远山青: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榴花红照眼,向人明”中“榴花”指的是哪种花? A. 桃花
    B. 玫瑰
    C. 石榴花
    D. 菊花

  2. 诗中“菖蒲酒”是用什么盛酒的?
    A. 玉碗
    B. 金盏
    C. 银杯
    D. 陶器

  3. 整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战斗的思考
    B. 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C. 对历史的反思
    D. 对爱情的追求

答案

  1. C. 石榴花
  2. A. 玉碗
  3. B. 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生活的洒脱。
  • 苏轼《赤壁赋》: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人生哲学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米友仁《小重山》李清照《如梦令》:两首词都展现了对生活细腻的观察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但米友仁更偏向于自然景致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