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伯驹的《南歌子·鲥鱼》
味自赢卢橘,香同恨海棠。
清和节后麦花黄。
记得年年贳酒度端阳。
论价怜陈肆,争名笑过江。
潮头尽处网高张。
何不富春滩上问严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鲥鱼的味道像是甘甜的橘子,香气如同海棠花的怨恨。清和节过后,麦花已经变成了黄色。每年端阳节时,我总是借酒消愁。谈论鲥鱼的价格,怜悯那些陈旧的市场,争名的人们在江边嬉笑。潮水的尽头,渔网高高张开。何不在富春滩上去问问严光的消息呢?
注释:
- 赢卢:指一种甜橘,形容鲥鱼的味道。
- 恨海棠:形容海棠花的香气,带有一丝怨恨之意。
- 清和节:指的是农历的清明节,节后麦花开始盛开。
- 贳酒:借酒,意指借酒浇愁。
- 陈肆:指老旧的市场或店铺。
- 潮头尽处:指潮水的尽头。
- 严光:指严光,历史人物,常被用来代表某种理想或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驹(1899-1969),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文物收藏家。他的诗歌多表现出浓厚的个人情感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张伯驹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南歌子·鲥鱼》创作于20世纪初,正值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诗中流露出对美食的喜爱以及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反映了作者在社会变迁中的个人情感和对往昔的追思。
诗歌鉴赏:
这首《南歌子·鲥鱼》运用了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鲥鱼的喜爱及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视。开头两句通过对鲥鱼味道和香气的比喻,展现出一种对美食的赞美,同时也暗含了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追忆。接下来的几句提到清和节后麦花的景象,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时节的更替和自然的韵律。
“记得年年贳酒度端阳”一句,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似乎在说每年端阳节的欢庆中,都会有酒相伴,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与人情的温暖。诗中的“论价怜陈肆”,不仅仅是对鲥鱼价格的讨论,更是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
最后两句“潮头尽处网高张,何不富春滩上问严光”,则是把视角转向具体的地理场景,展现出渔民的生活。结尾的呼唤使整首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既有对美食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反思,充满了诗人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味自赢卢橘,香同恨海棠:
- 描绘鲥鱼的美味和香气,借用橘子和海棠花的意象,传达出鲥鱼的诱惑力。
-
清和节后麦花黄:
- 描述清和节后,麦花的颜色,展现出时节的变化和丰收的希望。
-
记得年年贳酒度端阳:
- 回忆往年每到端阳节时,借酒消愁,表现出人对节日的珍视与个人情感的寄托。
-
论价怜陈肆,争名笑过江:
- 反映社会现状,既有对陈旧市场的怜悯,也有对追名逐利者的讽刺。
-
潮头尽处网高张:
- 生动描绘出渔民撒网的场景,象征着劳动的艰辛与收获的希望。
-
何不富春滩上问严光:
- 以问句结束,呼唤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鲥鱼的味道比作橘子,香气比作海棠,形象生动。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节日的氛围和生活的情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鲥鱼的描写和清和节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习俗的珍视,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鲥鱼:象征美食与生活的乐趣。
- 橘子:代表甜美与温暖。
- 海棠:暗示美丽与怨恨,象征着复杂的情感。
- 麦花:象征丰收与希望。
- 端阳:传统节日,承载着文化记忆。
- 潮头:象征劳动与奋斗的场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清明节
- B. 端阳节
- C. 中秋节
-
诗中提到的“赢卢橘”象征什么?
- A. 鲜花
- B. 美食
- C. 水果
-
诗的结尾提到的“严光”是谁?
- A. 历史人物
- B. 一种鱼
- C. 地名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张伯驹《南歌子·鲥鱼》与李白《将进酒》:
-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南歌子》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描写,而《将进酒》则表现了豪放的饮酒豪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张伯驹诗文选》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