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二首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8:44:00

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

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

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
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
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
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

白话文翻译:

月亮从柳城的东边升起,微微的云彩遮掩又透出光来。
苍茫的夜空中,白色的光晕萦绕,萧瑟的秋风带着寒意。
羌族士兵正在焚烧上郡,胡人骑兵在云中巡逻。
将军披挂整齐,准备出征,战士们在夜里鸣响弓弦。

注释:

  • 柳城:指的是柳树成行的地方,可能是指某个地名。
  • 微云:轻薄的云,形容夜空的宁静。
  • 苍茫:形容广阔的景象,通常带有一种空旷、孤寂的感觉。
  • 白晕:指月光照耀下的白色光圈。
  • 萧瑟:形容凄凉的景象,通常与秋季相关。
  • 羌兵:指羌族的士兵,生活在边疆地区。
  • 胡骑:指胡人骑兵,通常指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
  • 将军拥节:指将军手握节令,准备出征的样子。
  • 夜鸣弓:指在夜晚拉响弓箭,表示准备作战。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羌兵和胡骑,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边疆战争。羌族和胡人常常对中原王朝形成威胁,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紧迫感,展现了历史的背景和民族间的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陵(507年-583年),字景明,号白云,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骈文见长,作品多表现出豪放、奔放的风格,常常以边塞诗著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对故土的思念。

创作背景:

《关山月》系列诗作是在南北朝时期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社会动乱、战争频繁,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月夜,表现了对家国的忧虑和对士兵的赞美。

诗歌鉴赏:

《关山月二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战斗气息的边塞诗。诗的开头,月亮升起在柳城的东边,映衬出一幅宁静的月夜图景。然而,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逐渐揭示了背后潜藏的战争威胁。微云掩映下的苍茫夜空,展现了诗人心中的忧虑与孤独,尤其是“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的句子,使得整首诗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诗人以将军和战士的形象结束,传达了对征战的悲壮与决绝,表现出一种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士兵的敬意。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有力,情感真挚,展现了边疆士兵在月光下的坚守与牺牲,带有鲜明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情感冲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出柳城东:月亮从东方的柳城升起,描绘出宁静的夜晚。
  • 微云掩复通:细薄的云彩轻轻遮掩,又透出月光,景象如梦。
  • 苍茫萦白晕:苍茫的夜空中,白色的光晕如烟雾缭绕,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 萧瑟带长风:秋风萧瑟,带着一丝寒意,暗示了战争的紧迫。
  • 羌兵烧上郡:羌族的士兵正在焚烧边郡,呈现出战争的残酷。
  • 胡骑猎云中:胡人的骑兵在云中巡逻,暗示着敌人的威胁。
  • 将军拥节起:将军披甲持节,准备出征,展现出勇气与决心。
  • 战士夜鸣弓:战士们在夜晚拉响弓箭,表现出紧张的战斗准备。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如“微云掩复通”与“苍茫萦白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云彩、长风、羌兵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战斗与宁静并存的矛盾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月夜与战争,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忧虑与对士兵的敬意,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背景以及诗人对民族生存的思考。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宁静与思念,同时也映衬出战士们在月光下的孤独。
  • 云彩:表现出夜空的变化,暗示着战争的不可预测性。
  • 长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迁,也暗示着战斗的凶险。
  • 羌兵与胡骑:代表了边疆的敌人,体现了民族冲突的现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羌兵”指的是哪个民族的士兵?

    • A. 汉族
    • B. 羌族
    • C. 满族
  2. 诗中“将军拥节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奈
    • B. 决心
    • C. 悲伤
  3. 该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 A. 乡愁
    • B. 友情
    • C. 战争与忠诚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疆,但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反映对时局的思考,两者都流露出对国家和历史的忧虑,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