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麻叶层层叶光
作者:杜甫
麻叶层层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
捋青捣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麻叶层层交叠,叶片闪烁着光泽,
哪家正在煮茧,整个村子都弥漫着香气?
隔着篱笆,听见那娇媚的声音是织丝娘。
我拄着白杖,抬起醉意朦胧的眼,
揉捏着青菜,感到饥饿的肚子,
于是问她,豆叶什么时候变黄?
注释
字词注释
- 麻叶:指麻树的叶子,代表农村的自然景象。
- 煮茧:指用热水煮蚕茧,是制作丝绸的过程。
- 络丝娘:指纺织丝绸的女子,体现了农村的生活场景。
- 杖藜:用来拄身的拐杖,藜是植物,常用作拐杖。
- 捋青:捏弄青菜,指的是准备吃的动作。
- 豆叶:指豆子的叶子,秋季变黄,象征丰收。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唐代农村的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表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历史感、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杜甫晚年之际,作者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此时的杜甫常常怀念过去的宁静生活和乡村的简单美好,诗中展现的乡村生活场景正是他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浣溪沙》展现了杜甫对乡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情眷恋。诗中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村庄,麻叶的层层叠叠,煮茧的香气,都是生活的美好画面。隔篱的娇语更是为这幅景象增添了生动的气氛,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交流。
诗的后两句则转向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借助捋青和询问豆叶的生长,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期盼。藜杖的描写暗示了诗人身体的虚弱,而醉眼则显示了其心态的洒脱与无奈。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自然之美,也渗透着人生的哲思。
总体来看,杜甫在此诗中巧妙地结合了地方特色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麻叶层层叶光:描绘了麻树的叶子层叠,阳光照射下显得晶莹闪烁,展现出自然的生机。
- 谁家煮茧一村香?:引发读者的好奇,询问哪个家庭在忙碌,香气弥漫整个村庄,体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
- 隔篱娇语络丝娘:隔着篱笆,听到织丝娘的娇媚声音,展示了人们的生活情景。
- 垂白杖藜抬醉眼:诗人拄着白杖,醉眼朦胧,暗示身体的虚弱与心灵的醉意,带有自嘲意味。
- 捋青捣软饥肠:揉捏青菜,表现诗人饥肠辘辘,生活的艰辛。
- 问言豆叶几时黄:诗人向人询问豆叶的成长,流露出对丰收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醉眼”与“白杖”相结合,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状态。
- 拟人:通过“娇语”赋予织丝娘以生命,使得诗歌更加生动。
- 对仗:诗中“捋青捣软”和“问言豆叶”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乡村生活的细腻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在美好的自然景象中,夹杂着对生活苦难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麻叶:象征自然与生命的繁茂,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
- 煮茧:代表着农村的劳动与丰收,体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 豆叶:象征着秋天的丰收与希望,寄托着诗人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络丝娘”指的是谁?
- A. 织布的女人
- B. 煮茧的人
- C. 照顾孩子的母亲
-
诗中“问言豆叶几时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过去的怀念
-
诗中“麻叶层层叶光”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 A. 暴风雨的夜晚
- B.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
- C. 漫天飞雪的冬季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春晓》 - 孟浩然
诗词对比
《春晓》(孟浩然)与《浣溪沙》在描写自然景色方面皆有相似之处,前者通过春天的早晨展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而后者则通过农村生活描绘出一种生机与温暖。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间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杜甫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