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重读陶诗正月初三作》
时间: 2024-09-19 20:44: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重读陶诗正月初三作
作者: 程滨
诗是渊明好。正悠然东篱采菊,南山倾倒。
却怪南山时时在,此刻方成绝调。
都为这百年襟抱。梁父二分骚一段,
被饥寒化作苗间草。这一世,太枯槁。
平生酒债知多少。仗衔杯推开独醒,
保全孤傲。莫羡固穷常在口,只怕居然忘了。
问此意千年谁道。五十步前回白首
读书人此境真能到?顿掩卷,一声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是对陶渊明的赞美。正如他悠然自得地在东篱采菊,南山的美景令人倾倒。
我不禁感叹南山的存在,这一刻才显得格外绝妙。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在百年间的胸怀与抱负。
梁父(指古代诗人屈原)的作品分为两段,而我却因饥寒交迫而化作田间杂草。在这一生中,太过枯燥乏味。
我一辈子喝酒的债务有多少,仗着酒杯,我推开了沉睡,
保全了我那孤傲的心灵。不要羡慕那些常在口中说穷的人,
只怕他们真的会忘记了。问这千年的意义,谁能说清?
在我五十步前回首白发的读书人,真的能达到这种境界吗?
我顿时合上书卷,发出一声长啸。
注释:
- 渊明: 指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 东篱采菊: 来自陶渊明的《饮酒》诗,表达隐逸生活的惬意。
- 南山倾倒: 南山是指陶渊明所描绘的自然景色,让人心醉神迷。
- 梁父二分骚: 指《离骚》一诗,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 酒债: 指饮酒所带来的精神或物质上的负担。
- 孤傲: 形容诗人内心的独立与高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滨,现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其作品常常融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个人的生活体验。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正月初三,正值新春之际,诗人重读陶渊明的诗作,因而引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隐逸生活和自我价值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贺新郎 重读陶诗正月初三作》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与现代诗人的内心感受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开篇即以陶渊明为引子,点明主题,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接着,诗人用“南山倾倒”来描绘自然之美,进一步强调了陶渊明生活的理想境界。
诗中反复提及的“酒债”与“孤傲”,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以及内心的孤独感。诗人自问“此境真能到”,既是在质疑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体现出一种对人生的无奈与彷徨。最后,诗人以“顿掩卷,一声啸”作为收尾,表达了内心的激荡与对理想的渴求,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在形式上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与对仗,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情感更加真挚。通过对陶渊明的重读,诗人不仅仅是在追忆一个时代,更是在探索自我与人生的深刻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是渊明好: 诗人对陶渊明的作品表示赞赏。
- 正悠然东篱采菊,南山倾倒: 描绘了陶渊明闲适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现了自然的美妙。
- 却怪南山时时在,此刻方成绝调: 对南山的感叹,强调了此情此景的难得。
- 都为这百年襟抱: 反映了诗人长久以来的理想与追求。
- 梁父二分骚一段: 引用屈原的作品,表明诗人的文化底蕴和对文学的热爱。
- 被饥寒化作苗间草: 体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感慨。
- 平生酒债知多少: 反映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的反思。
- 仗衔杯推开独醒,保全孤傲: 表达了诗人通过饮酒而保持内心清醒与独立。
- 莫羡固穷常在口,只怕居然忘了: 警醒人们不要羡慕那些口头贫穷的人。
- 问此意千年谁道: 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 五十步前回白首读书人此境真能到: 自我质疑,反映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和现实的无奈。
- 顿掩卷,一声啸: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荡和情感的宣泄。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自然景色比喻诗人的理想追求。
- 拟人: 将南山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加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对比,通过对陶渊明的重读,诗人反思自己的生活,表达了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篱: 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和谐美好。
- 南山: 代表着理想与追求的境界。
- 酒: 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反思。
- 草: 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篱采菊”是谁的诗句?
- A. 李白
- B. 陶渊明
- C. 杜甫
-
“五十步前回白首”意指什么?
- A. 追忆过去
- B. 反思人生
- C. 对未来的展望
-
诗中“孤傲”是对什么的表达?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精神独立的追求
- C. 对名利的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程滨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饮酒》在主题上有共鸣:都是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人生的思考。但程滨的作品更具现代感,反映了当代个体在生活压力下的困惑与反思。
参考资料:
- 《陶渊明研究》
- 《现代诗歌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