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同蔚围、函九饮豹文宅。即送王十二之郡》
时间: 2025-01-20 01:16: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同蔚围、函九饮豹文宅。即送王十二之郡》 ——陆震
滨海鱼盐市。笑无端行踪落落,逢君于此。一片西风吹栗冽,记得彦升儿子。曾身着练衣如是。且喜他乡多地主,好拚他日日如泥醉。身与世,都休思。昨来又动分张意。望苍茫蒹葭水阔,蒲帆雨细。到日郡城应有遇,莫遇揶揄路鬼。最此物堪憎欲死。若遇当年遣老在,念而翁才笔群相畏。或与汝,论先世。
白话文翻译:
在滨海的鱼盐市场,我们无端相遇,真是意外。一阵西风吹来,寒冷刺骨,我还记得彦升的儿子。他曾经身穿练衣,像今天这样。庆幸在他乡有许多地主,大家都醉得像泥一样。身心都不再思念世事。昨天又感到心中分离的意绪。望着苍茫的芦苇荡和广阔的水面,细雨中蒲帆轻摇。到时你在郡城应能再见,切勿遇到那些嘲讽的路人。真是可恨的事情,让人想要死去。如果能遇到当年老朋友,想念那时的才华与笔力,或许能够和你谈谈先人的故事。
注释:
- 滨海:指靠近海边的地方。
- 鱼盐市:指以鱼和盐为主要交易的市场。
- 彦升:可能指某位名人或诗人的儿子。
- 练衣:一种轻便的衣服,通常为练习使用。
- 泥醉:形容醉得无所顾忌。
- 苍茫:形容水面广阔,视野开阔的样子。
- 蒲帆:指用蒲草做的帆,象征着船只在水面行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震,清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多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受到了当时文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是陆震在送别王十二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作品中提到的滨海鱼盐市,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同时也蕴含了诗人的乡愁。
诗歌鉴赏:
《贺新郎·同蔚围、函九饮豹文宅。即送王十二之郡》是一首富有情感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开头通过描绘滨海的鱼盐市,营造出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诗中提到的“西风吹栗冽”,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冷冽,也映射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诗人既有对友人欢聚的喜悦,也有对离别的无奈。尤其是“身与世,都休思”,透露出一种超然脱俗的态度,似乎在告诉人们,面对世事,应该淡然处之。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苍茫的水面、细雨中的蒲帆,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似乎在诉说着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和对往昔的怀念。而“切勿遇到那些嘲讽的路人”,则透露出一种对世俗的反感,诗人更愿意与志趣相投的人畅谈古今。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清代文人的风采和对友谊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滨海鱼盐市。
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市场场景,营造出诗人生活的背景。 -
笑无端行踪落落,逢君于此。
诗人与友人偶然相遇,带有惊喜与欢喜的心情。 -
一片西风吹栗冽,记得彦升儿子。
西风的寒冷使人感到孤独,同时唤起对往事的回忆。 -
曾身着练衣如是。
回忆往昔,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 -
且喜他乡多地主,好拚他日日如泥醉。
诗人发现他乡的热情与友情,表现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
身与世,都休思。
表达了一种脱离世俗纷扰的洒脱。 -
昨来又动分张意。
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似有离别的惆怅。 -
望苍茫蒹葭水阔,蒲帆雨细。
自然景象与心境交融,营造出淡淡的忧伤。 -
到日郡城应有遇,莫遇揶揄路鬼。
期待再次相逢,警惕世俗的嘲讽。 -
最此物堪憎欲死。
对世俗冷漠与嘲讽的厌恶。 -
若遇当年遣老在,念而翁才笔群相畏。
怀念旧友与当年的才华。 -
或与汝,论先世。
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思考与讨论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西风吹栗,形象地表现了秋冬的寒冷。
- 对仗:如“苍茫蒹葭水阔,蒲帆雨细”,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 拟人:自然景象与情感的结合,使得诗境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在欢聚与离别之间游走,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人生的感慨。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未来重逢的渴望与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滨海:象征着流动与变化。
- 西风: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
- 蒹葭: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 蒲帆:象征着希望与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风”主要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温暖
C. 夏天的炎热
D. 秋天的丰收 -
“身与世,都休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的沉迷
B. 对人生的反思
C. 对友情的怀念
D. 对生活的逃避 -
诗中提到的“蒲帆”代表了什么? A. 轻松的心情
B. 希望与旅途
C. 失去的友谊
D. 遥远的乡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送别情感,但更侧重于对未来的展望与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