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阇西山》

时间: 2024-12-29 02:04:30

阇西山色高百寻,我行独傍鼋鼍吟。

霜天箫鼓双江迥,海日帆樯大虎阴。

菅蒯历历蝤蛑出,斥卤茫茫牡蛎深。

正是暨南声教地,他时诸益几沾襟。

意思解释

过阇西山

原文展示:

阇西山色高百寻,我行独傍鼋鼍吟。霜天箫鼓双江迥,海日帆樯大虎阴。菅蒯历历蝤蛑出,斥卤茫茫牡蛎深。正是暨南声教地,他时诸益几沾襟。

白话文翻译:

阇西山的颜色高耸入云,我独自沿着岸边吟唱。霜天里,箫声和鼓声在双江水面回荡,海上日照下的帆船在大虎的阴影里摇曳。菅蒯一片片,蝤蛑在水中游出,滩涂上茫茫的牡蛎深藏。正是暨南声教的地方,以后诸多的好处都将沾染我的衣襟。

注释:

  • 阇西: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山名。
  • 鼋鼍:古代对龟鳖的统称,象征着自然的宁静。
  • 霜天:指天气寒冷的秋冬季节,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箫鼓:指乐器,象征音乐的悠扬。
  • 双江:指两条江流,体现了自然的宽广。
  • 帆樯:指帆船的桅杆,表现出行船的景象。
  • 菅蒯:一种水生植物,象征着丰盈的自然景象。
  • 蝤蛑:一种水中小动物,象征生机与活力。
  • 斥卤:指滩涂,生物繁多的地方。
  • 暨南声教地:指发源于暨南的文化教育之地。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谢邦信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个人感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谢邦信游历阇西山时,表现了他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展现了阇西山的高耸与宁静。开篇以“阇西山色高百寻”引入,给人以辽阔的视觉冲击,接着描绘了诗人独自吟唱的情景,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霜天的箫声和鼓声,描绘出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接着,以“菅蒯历历蝤蛑出”描写水中的生机,表现了自然界的繁荣。最后,诗人以“正是暨南声教地”引出对人文教育的思考,反映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整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文化和精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阇西山色高百寻:描绘山的高耸,形成壮丽的自然景观。
    • 我行独傍鼋鼍吟:表达了诗人独自一人的孤独与宁静。
    • 霜天箫鼓双江迥:音乐的悠扬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 海日帆樯大虎阴:展现了船只在日光与阴影中的动感。
    • 菅蒯历历蝤蛑出: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富饶。
    • 斥卤茫茫牡蛎深:描绘了广阔的滩涂,表明生态的丰富。
    • 正是暨南声教地:表达了对文化教育的敬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霜天箫鼓双江迥”,运用对仗手法增强韵律感。
    • 意象:运用丰富的自然意象,传达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 主题思想:整体上,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阇西山:象征着高耸的理想与追求。
  • 箫鼓:象征着文化与音乐的传承。
  • 菅蒯与蝤蛑:象征自然界的生命力与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阇西山”指的是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条河
    • C. 一座城
    • D. 一片森林
  2. “霜天箫鼓双江迥”中“箫鼓”指的是什么?

    • A. 餐具
    • B. 乐器
    • C. 建筑
    • D. 传统服饰
  3. 诗中提到的“暨南声教地”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文化教育的发源地
    • C. 商业中心
    • D. 农田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高》:同样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但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 李白《早发白帝城》:表达了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与谢邦信的内省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词选》

以上是对《过阇西山》的详细解析与赏析,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美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