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顾道暑雪轩》

时间: 2024-12-29 16:44:30

望处疑蓬岛,天长碧海闲。

云霞收玉宇,烟浪涌银山。

茶人清谈里,风生两腋间。

诗成似西岭,高崄不容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处疑蓬岛,天长碧海闲。
云霞收玉宇,烟浪涌银山。
茶人清谈里,风生两腋间。
诗成似西岭,高崄不容攀。

白话文翻译:

在远望之处,似乎看到了蓬莱仙岛,
天空和大海显得格外宁静悠闲。
云霞收拢在高高的天空,
烟波浩渺,仿佛涌动着银色的山峦。
在茶人清谈的氛围中,
微风从两腋间吹过。
我写成的诗如同西岭那样高耸,
让人无法轻易攀登。

注释:

  • 蓬岛:传说中的仙岛,象征着理想和渴望。
  • 碧海:指清澈的海水,表现一种宁静的氛围。
  • 云霞:云彩和霞光,形容天空的美丽。
  • 玉宇:形容高远的天空,常用来比喻宫殿或天宫。
  • 银山:形容在阳光下闪耀如银的山峦。
  • 茶人:指品茶的人,象征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 西岭:可能指西边的高山,象征难以达到的理想或境界。
  • 高崄:高耸陡峭的山,表示难以攀登的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澧,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文人风气盛行的时代。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语言清新,意境悠远。王澧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唐代诗人影响,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

《和吴顾道暑雪轩》创作于一个夏日,诗人与友人品茶谈天之际,感受到自然的闲适与内心的宁静,借此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悠闲的生活情景为主线,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开头的“望处疑蓬岛”,用蓬莱仙岛的意象引入,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理想和追求。接着“天长碧海闲”,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云霞收玉宇,烟浪涌银山”则进一步深化了自然的美感,云霞与烟浪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波动的情感。通过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壮丽。

“茶人清谈里,风生两腋间”,在这段闲适的场景中,诗人通过品茶的清谈,表达了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愉悦和内心的宁静。最后一句“诗成似西岭,高崄不容攀”则是对自身创作的自谦,表达了对诗歌艺术的崇敬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流畅自然,意象鲜明,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既有对自然的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望处疑蓬岛:远望处似乎看到了传说中的仙岛,暗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2. 天长碧海闲:天空辽阔,海面安静,表现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3. 云霞收玉宇:云霞聚集在高空,象征着美好的自然景色。
  4. 烟浪涌银山:烟波形成的浪花,仿佛在涌动着银色的山峦,增强了视觉的冲击感。
  5. 茶人清谈里:在品茶的闲聊中,增添了生活的雅致。
  6. 风生两腋间:微风轻拂,增添了自然的和谐感。
  7. 诗成似西岭:诗歌的成就像西边的高山,象征着艺术的高远。
  8. 高崄不容攀:形容理想境界的高不可攀,表达了对艺术的敬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诗与西岭相提并论,强调艺术的高度。
  • 对仗:如“云霞收玉宇,烟浪涌银山”,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风生似乎有了生命,生动形象地表现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示了诗人渴望在闲适的生活中追求艺术与理想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蓬岛:象征理想与幻想。
  • 碧海:宁静与闲适的象征。
  • 云霞:自然之美的象征。
  • 银山:高远与不可攀登的理想。
  • 茶人:闲适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蓬岛”象征着什么?

    • A. 普通生活
    • B. 理想生活
    • C. 现实困境
    • D. 宇宙奥秘
  2. “茶人清谈里”中,茶人主要表现了什么?

    • A. 忙碌的生活
    • B. 闲适的生活
    • C. 诗歌的创作
    • D. 对自然的厌倦
  3. 诗的最后一句“高崄不容攀”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轻松与愉悦
    • B. 艺术的崇敬
    • C. 社会的压力
    • D. 自然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庐山谣》进行比较,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与自然的关系,而王澧则侧重于生活的闲适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词理论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