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和王治书仲安》
时间: 2024-12-29 17:05: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太常引 和王治书仲安
求田问舍欲婆娑。算无地,不风波。胸次尽嵯峨。世间事都能几多。登山临水,望花随柳,独此未消磨。便拟借行窝。正齐月光风气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人渴望拥有田园和居所,内心却充满了无奈与沉重的思绪。尽管世事繁杂,胸中的情怀依然高远,心中对生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显得格外鲜明。欣赏自然的美景,心中却难以释怀,似乎时间并未带走内心的忧愁。最终,诗人希望能借助月光和和煦的风,寻找到一处安宁之地,享受生活的静谧。
注释:
- 求田问舍:指渴望拥有田地和房舍,表现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 婆娑:形容舞动的样子,这里暗指一种轻快的心态与生活的乐趣。
- 算无地,不风波:意指没有土地的困扰,内心平静。
- 胸次尽嵯峨:指胸怀宽广,志向高远。
- 登山临水:形象地描绘出接近自然的状态。
- 未消磨:未能消去的烦恼与忧愁。
典故解析:
本词借用“登山临水”的意象,强调人们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同时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此类意象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安熙是元代著名的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创作背景:
该词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时期,人民生活艰辛。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达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语调,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美景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前四句描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表面上看似对安逸生活的渴望,实际上却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接下来的“登山临水,望花随柳”则展现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状态,通过这些自然景象,诗人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体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最后一句“正齐月光风气和”则将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渴望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状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求田问舍欲婆娑: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内心渴望自由与轻松的生活。
- 算无地,不风波:希望生活中没有波折,表达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胸次尽嵯峨:形容胸怀宽广,但也暗示内心的压抑与无奈。
- 世间事都能几多:感叹世事繁杂,令人心烦。
- 登山临水:亲近自然,寻找心灵的慰藉。
- 望花随柳,独此未消磨:尽管大自然的美景令人陶醉,内心的烦恼依然存在。
- 便拟借行窝:希望借助自然的力量找到内心的安宁。
- 正齐月光风气和:描绘出自然的和谐状态,象征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比作田园,象征着安宁与自在。
- 对仗:如“登山临水”与“望花随柳”,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象的描写中赋予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感慨,通过自然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渴望宁静与安逸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田园:象征安宁、自在的生活状态。
- 山水:代表自然的美好与心灵的寄托。
- 花柳:彰显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同时也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田园生活
- B. 城市繁华
- C. 奢华享受
-
“登山临水”意指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亲近自然
- C. 远离现实
-
诗中“胸次尽嵯峨”暗示了什么?
- A. 意志坚定
- B. 忧伤与压抑
- C. 轻松自在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通过描写月夜思乡,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
- 《江雪》:柳宗元通过孤独的景象,反映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孤寂。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安熙的《太常引》,都是通过自然描写展现诗人的内心世界,但王维更侧重于宁静与隐逸,而安熙则表现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与反思。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