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君非三谏寤,礼许一身逃。
自树终天戚,何裨事主劳。
众鱼应饵骨,多士尽餔糟。
有客椒浆奠,文衰不继骚。
白话文翻译:
这位君主并非像三位谏臣那样觉醒,只是礼法允许他一人逃避责任。
自己树立的悲戚终将伴随一生,又何必让统治者为了自己而劳苦呢?
众多的鱼应该以骨头为饵,多才之士却只吃糟粕。
有客人用椒浆祭奠,文采衰落的我却无法延续骚体的佳作。
注释:
- 三谏:指三位以直言劝谏而闻名的古代贤臣,暗喻君主应当听取忠言。
- 礼:指礼法、制度。
- 终天戚:意指一生的悲伤。
- 裨事:帮助事务。
- 众鱼应饵骨:比喻众多人才应当被重用,然而他们却被忽视。
- 多士尽餔糟:意指许多有才之士被迫接受糟糕的食物,形容人才的浪费。
- 椒浆:指用椒调制的酱汁,用于祭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窦常,唐代诗人,以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当时政治的关切与思考。
创作背景:
《谒三闾庙》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腐败、士人失落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庙宇的参拜,表达对历史贤臣的怀念以及对当今君主的不满,反映出士人对时局的忧虑。
诗歌鉴赏:
《谒三闾庙》是一首深具思想内涵的古诗,诗人通过对古代贤臣的追思,抒发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开头一句“君非三谏寤”即点明了君主的无能,暗指历史上忠直的谏臣却未能被重用。整首诗透露出一种沉重的悲哀,诗人不仅在追忆历史上的明君贤臣,更是在对当下的统治者感到失望。
诗的中间部分“众鱼应饵骨,多士尽餔糟”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展现了人才被忽视和浪费的现状,表现了士人对政治的无奈与愤懑。最后一句提到“有客椒浆奠,文衰不继骚”,则是对自己创作能力下降的自嘲,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使得文人难以再续前贤的辉煌。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当下的批判,能够引发读者深思,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非三谏寤:君主没有三位谏臣的清醒与聪明。
- 礼许一身逃:礼法只允许他一人逃避责任。
- 自树终天戚:自己树立的悲伤伴随终生。
- 何裨事主劳:又何必让统治者为自己劳苦呢?
- 众鱼应饵骨:众多鱼类应以骨头为饵。
- 多士尽餔糟:多士却只能吃糟粕。
- 有客椒浆奠:有客人用椒浆祭奠。
- 文衰不继骚:文采衰落,无法再延续骚体的辉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才比作鱼,以骨头比作应有的机会,生动形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当时政治的批判以及对历史明君的怀念,表达了士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对人才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谏:象征忠臣直言。
- 众鱼:象征众多才俊。
- 椒浆:象征对文采的追忆与祭奠。
这些意象在诗中不仅承载了具体的情感,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君非三谏寤”中的“三谏”指的是谁?
- A. 三位忠臣
- B. 三位君主
- C. 三位文人
-
诗中提到的“众鱼应饵骨”是指什么?
- A. 鱼的生存环境
- B. 人才应被重用
- C. 鱼的饮食习惯
-
“文衰不继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自豪
- B. 失落
- C. 愤怒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事的关注与个人的忧虑,与《谒三闾庙》形成呼应,展现了唐代文人对政治的敏感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