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池州牧》
时间: 2025-01-04 09:24: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献池州牧 杜荀鹤 〔唐代〕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白话文翻译:
池阳的今天就像渔阳,经历了大变故的凶年,终于迎来了小康的日子。
江路安静,客货通行无阻,郡城安宁后再也看不到戎装的士兵。
田野的色彩分开,收获了新麦,莺鸟的歌声被惊断,嫩桑也已被采摘。
即使有些逃离的百姓还未归来,远处已听闻仁政的消息,他们将很快回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池阳:池州的阳光,指的是池州地区。
- 渔阳:指阳光明媚的日子,形容美好景象。
- 凶年:指丰收年与歉收年对应的凶年。
- 小康:形容经济富足、生活安定的状态。
- 江路:江河的通行道路。
- 戎装:指军队的装备,表示战争状态。
- 逋民:逃亡的百姓。
典故解析:
- “仁政”是指统治者施行仁爱政治,典出《尚书》,强调对百姓的关怀与治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755年,卒于812年,字子美,号东山,晚号静庵。其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时常流露出对社会动乱的感慨。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唐代中期,正值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时期,社会逐渐安定,诗人借此表达对恢复安宁和小康生活的欣喜。
诗歌鉴赏:
《献池州牧》是杜荀鹤在池州任职期间所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安定与民生富足的渴望与赞美。首联通过“池阳今日似渔阳”描绘了明媚的自然景象,与“凶年作小康”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在经历了动乱与苦难之后,人民生活的改善。
中间两联则描绘了安宁的景象:江路通畅,郡城安宁,象征着经济的复苏与治安的稳定。田野的丰收和鸟鸣的安静,进一步表现出人们的富足与生活的美好。结尾的“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表达了对逃亡者归来的期待与对仁政的赞美,体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又有社会政治的关切,展现了杜荀鹤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池阳今日似渔阳:描绘了池州阳光明媚的场景,暗示了天气的好转和生活的改善。
- 大变凶年作小康:承接上句,指出在经历过动乱和凶年后,终于迎来了小康的生活。
- 江路静来通客货:描绘江路的安静与繁荣,体现出交通畅通,经济复苏的景象。
- 郡城安后绝戎装:说明郡城安定后,战争的痕迹消失,人民生活重归平静。
- 分开野色收新麦:描绘了田野的丰收,表现出农业生产的喜悦。
- 惊断莺声摘嫩桑:形象地描绘了春季的田园生活,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
- 纵有逋民归未得:提到那些逃亡的百姓,虽然还未归来,但表达了他们的归乡希望。
- 远闻仁政旋还乡:用“仁政”点明政治的理想,强调对未来的期待与信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上下句对仗工整,表达了社会的安定。
- 比喻:将“池阳”比作“渔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美好的环境。
- 拟人:如“惊断莺声”,使得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渴望和赞美,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关怀与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着希望与光明,反映了生活的美好。
- 新麦:代表着丰收与富饶,体现了农业的复兴。
- 莺声: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鸟语花香,喻示着生活的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仁政”指的是什么?
- A. 统治者施行的仁爱政治
- B. 诗人的个人理想
- C. 逃亡的百姓
- D. 经济发展
-
诗中“江路静来通客货”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 A. 战乱频繁
- B. 经济繁荣与安定
- C. 自然灾害
- D. 人民困苦
-
诗中“纵有逋民归未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绝望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过去的怀念
- D. 无所谓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杜荀鹤的《献池州牧》都描写了社会动荡后的恢复,但杜甫更强调个人的痛苦与国家的苦难,而杜荀鹤则侧重于对未来美好的展望与民生的富足。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