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后汉门。再吟
咸怨刑科有党偏,
耕夫无不事戎旃。
是时老幼饥号处,
一斛黄禾五百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刑法不公的怨恨,认为有权势之人利用法律来谋取私利,而耕作的农夫却不得不参与战争,生活困苦。此时,老幼都在饥饿中哀号,五百斤的黄禾却只能换来一斛的粮食,生活极为艰难。
注释
- 咸怨: 大家都在抱怨。
- 刑科: 指刑法或法律制度。
- 有党偏: 指法律的执行有偏向,暗示权势者的操控。
- 耕夫: 农民,耕作的人。
- 戎旃: 指军事,戎是兵器,旃是战旗,合起来表示战斗或征战。
- 一斛黄禾: 一斛是古代的量器,表示粮食的量度,黄禾则指稻谷或小麦等粮食作物。
- 五百千: 指数量,强调粮食的稀缺和珍贵。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民生困苦。诗中提到的“耕夫无不事戎旃”可以看作对历史上许多战争与农民生存状况的普遍反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品多反映民生疾苦和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他的诗风格常带有沉重的社会批判精神。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尤其是在战争频繁的时期,农民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诗人的创作旨在揭露社会不公,表达对底层民众的关注。
诗歌鉴赏
《后汉门。再吟》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批判。诗的开头“咸怨刑科有党偏”直接点出社会的不公,反映了法律制度的偏向与权力的滥用,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接下来的“耕夫无不事戎旃”,则揭示了农民在战争中的无奈,许多农民被迫参战,失去了耕作的机会,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最后两句通过具体的数字描绘了饥荒的惨状,强调了粮食的稀少与人们的苦难。“一斛黄禾五百千”不仅仅是数量的对比,更是对人们生存状态的无情揭示。整首诗在简短的篇幅中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意义与深刻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社会底层人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咸怨刑科有党偏”:揭示了社会对法律偏见的不满。
- “耕夫无不事戎旃”:农民不得不参与征战,失去生计。
- “是时老幼饥号处”:描绘了饥荒的惨景,老幼无辜受苦。
- “一斛黄禾五百千”:用具体数字反映粮食的稀缺,突显民生困境。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咸怨”和“耕夫”,形成鲜明对比。
- 夸张:用“黄禾五百千”形象表达粮食匮乏的严重性。
-
主题思想: 本诗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民生困苦,表达了对不公法律制度的不满以及对普通百姓生存状况的关切。
意象分析
- 法律:象征着权力与不公。
- 农夫:代表劳动者,象征着无辜与受害者。
- 饥荒:象征着生活的困苦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刑科”指的是什么? A. 农业政策
B. 刑法制度
C. 教育制度
D. 经济改革 -
“咸怨刑科有党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快乐
C. 安慰
D. 无奈 -
“一斛黄禾五百千”中“五百千”代表什么? A. 许多粮食
B. 少量粮食
C. 战争物资
D. 货币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 也描写了战乱带来的民生困苦,但更注重对国家的忧虑与历史的思考。
- 《卖炭翁》(白居易): 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主题相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