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北伐匈奴事可悲,当时将相是其谁。君臣束手平城里,三十万兵能忍饥。
白话文翻译:
北方出征匈奴的事情让人感到悲哀,那个时候的将领和宰相又是谁呢?君臣在城里束手无策,三十万士兵却忍受着饥饿。
注释: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常侵扰汉朝北方。
- 将相:指将领和相国,即军事和政治的最高领导者。
- 束手:形容无能为力,无法采取行动。
- 平城:指平静的城市,象征着安逸的环境。
- 忍饥:忍受饥饿,形容士兵处于困境。
典故解析:
“北伐匈奴”指的是汉代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历史上,汉武帝时期积极展开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士兵常常因缺乏粮草而忍饥挨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时局的感慨,情感深沉。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诗人通过对汉代北伐的追忆,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反映出对当时政治腐败及士兵苦难的愤懑。
诗歌鉴赏:
《前汉门。再吟》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剧色彩的古诗。诗中以北伐匈奴为引子,唤起了人们对汉朝辉煌与衰落的思考。作者通过“北伐匈奴事可悲”的开篇,直接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悲哀和对将相无能的失望。接着,作者提出了“君臣束手平城里”的严峻现实,描绘了在和平时期,国家的统治者对士兵的苦难无能为力的情形,令人感到无奈与愤慨。最后一句“三十万兵能忍饥”更是将士兵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三十万的大军却在城内忍受饥饿,突显了国家的危机和将领的失职。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厚的历史内涵,凝聚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无能权贵的控诉,表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社会关怀。诗歌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现实的反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北伐匈奴事可悲:北方出征匈奴的事情让人感到悲哀,暗指历史上汉朝的战争悲剧。
- 当时将相是其谁:当年领导这一战争的将领和宰相是谁,表现出对历史人物的追问。
- 君臣束手平城里:君主和大臣在城中无能为力,反映出对治理的无能和无奈。
- 三十万兵能忍饥:三十万士兵在城内忍受饥饿,突出国家的困境和士兵的苦难。
-
修辞手法:
- 对比:将北伐的悲剧与君臣的无能对比,凸显士兵的苦难。
- 反问:通过反问“当时将相是其谁”,引发读者对历史责任的思考。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表达了对无能领导的批判和对士兵苦难的同情。
意象分析:
- 匈奴:象征外敌,代表着国家面临的威胁。
- 君臣:象征统治者,反映出政治腐败与无能。
- 三十万兵:象征为国而战的士兵,揭示了他们在国家危机中的无奈与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北伐匈奴事可悲”中的“可悲”指的是什么? A. 愉快 B. 悲哀 C. 讽刺
-
诗中提到的“三十万兵能忍饥”,这句话反映了什么情况? A. 士兵丰衣足食 B. 士兵忍受饥饿 C. 士兵战斗力强
-
诗中“君臣束手”的意思是? A. 君臣合作 B. 君臣无能为力 C. 君臣争吵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兵车行》:同样表现了战争对士兵和人民的苦难。
- 王之涣《登鹳雀楼》:反映了历史变迁和个人情感。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兵车行》相对,周昙的《前汉门。再吟》更侧重对历史的反思与无奈,而杜甫则关注于民生困苦,情感表达略显不同。两首诗都展现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士兵苦难的同情,但侧重点各异,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