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洞岭寺》

时间: 2025-01-01 14:49:03

古寺藏烟树,岩扉昼不扃。

日高花散影,风定竹无声。

稚子添香火,闲僧阅藏经。

新诗吟未就,独向殿阶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寺藏烟树,岩扉昼不扃。
日高花散影,风定竹无声。
稚子添香火,闲僧阅藏经。
新诗吟未就,独向殿阶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隐秘于烟雾缭绕的古寺,寺中岩石的门白天也不锁上。阳光高照,花影在地上摇曳,微风拂过,竹子静默无声。寺中的小孩在添香火,悠闲的僧人在阅读经典。我的新诗还没有写成,独自一人走在殿前的台阶上。

注释:

  • 古寺藏烟树: 古老的寺庙隐藏在烟雾缭绕的树林中。
  • 岩扉昼不扃: 岩石的门白天也不开锁,意指寺庙的宁静和开放。
  • 日高花散影: 太阳高照,花影在地面上散开。
  • 风定竹无声: 风静止时,竹子没有声音,表现出环境的宁静。
  • 稚子: 小孩子,指寺中的孩童。
  • 添香火: 添加香火,指在寺庙中点香供奉。
  • 闲僧: 悠闲的僧人,形容他们的生活态度。
  • 阅藏经: 阅读经典佛教经文。
  • 新诗吟未就: 新诗还未写成,表现诗人的创作困境。
  • 独向殿阶行: 独自一人走向寺庙的台阶,显示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琦,元代诗人,生平不详,因其作品风格清新而富有情趣而受到后人的推崇。卢琦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观及人文情怀,常常呈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宁静的午后,诗人在游览一座古寺时,感受到环境的幽静与自己的孤独。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致与生活,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渴望与困惑。

诗歌鉴赏:

《游洞岭寺》是一首抒情而富有画面感的诗,诗人通过对古寺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出一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氛围。开头两句“古寺藏烟树,岩扉昼不扃”,通过描写寺庙的隐秘与开放,设定了一个清幽的场景,给人以隐秘之美的感受。接下来的“日高花散影,风定竹无声”,则运用自然的景象来加深这种宁静的氛围,阳光洒下,花影摇曳,竹子无声,似乎一切都在静谧中流动,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诗的后半部分,稚子添香火,闲僧阅藏经,展现了寺庙中生活的平静与安详。小孩的香火与闲僧的经典阅读,形成一种生动的对比,强调了寺庙生活的简单与纯粹。然而,诗人自己却在“新诗吟未就,独向殿阶行”中透露出一种孤独感,尽管他身处这样的美景之中,心中却有着未完成的创作与心灵的渴望。

整首诗以其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隐居生活,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创作的思考与困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寺藏烟树: 描绘寺庙的隐秘与宁静,表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2. 岩扉昼不扃: 表现出寺庙的开放性与宁静,给人一种自由的感觉。
  3. 日高花散影: 通过光影变化,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美。
  4. 风定竹无声: 细腻描绘风静时的情景,增强诗的静谧感。
  5. 稚子添香火: 小孩的行为展现了寺庙的生活气息。
  6. 闲僧阅藏经: 僧人的状态表现出一种对佛教文化的追求。
  7. 新诗吟未就: 诗人对创作的焦虑与未完成的状态。
  8. 独向殿阶行: 诗人的孤独感与内心的思索。

修辞手法:

  • 比喻: “古寺藏烟树”暗示寺庙如隐士般与世隔绝。
  • 对仗: “日高花散影,风定竹无声”两句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 “竹无声”赋予竹子以人的特性,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静谧与生活的简单,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同时,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创作的渴望也在字里行间流露,表现了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 象征着宁静、隐逸的生活。
  • 烟树: 代表着神秘与自然的结合。
  • 香火: 象征着信仰与生活的延续。
  • 藏经: 代表着文化的积淀与智慧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寺庙环境是怎样的?

    • A. 喧闹的
    • B. 宁静的
    • C. 现代的
    • D. 破旧的
  2. “新诗吟未就”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开心
    • B. 焦虑
    • C. 无聊
    • D. 自信
  3. 诗中哪一意象代表了信仰的延续?

    • A. 古寺
    • B. 香火
    • C. 竹子
    • D. 阳光

答案:

  1. B. 宁静的
  2. B. 焦虑
  3. B. 香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 同样描绘自然静谧之美,表达隐居生活的理想。
  • 李白《静夜思》: 反映了诗人的孤独与思乡情感,情感基调虽不同,但同样在夜晚的静谧中思考人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