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赴京师别豫章 其一》
时间: 2025-01-01 01:51:23意思解释
召赴京师别豫章 其一
作者: 汪广洋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天子图全念用兵,国公承命任专征。
不烦麾下驱驰日,已定山东七十城。
自古庙堂求胜算,只今河洛遂欢迎。
小臣愧乏旬宣力,愿竭愚衷答圣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对皇帝的忠诚。诗中提到天子图谋全局,重用国公进行征战,不必在麾下的将领中操心日常事务,山东的七十座城市已经被平定。自古以来,庙堂之上总是追求胜利的智慧,如今河洛地区的人们也热切地欢迎这个局面。作为小臣的我感到自己力量不足,愿意竭尽所能来报答圣明之恩。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子:指皇帝。
- 国公:封号,指拥有较高地位和权力的贵族。
- 麾下:指统帅的指挥部或部下。
- 专征:专职征战。
- 庙堂:指朝廷。
- 河洛:指黄河与洛河流域,象征中原地区。
- 旬宣:指十天,表示时间的短暂。
典故解析:
- “自古庙堂求胜算”:强调历史上朝廷对军事胜利的重视,反映了对权谋智略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广洋是明代的诗人,以其豪放的诗风和对国家事务的关心而著称。他的诗作在风格上常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尤其是在表现忠诚于朝廷、关心国家大事方面。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明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作者通过诗歌表达对国家安定、皇帝治国之道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个人的无奈与愧疚。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天子图全念用兵”开篇,直接点出主题,展现了皇帝对于国家全局的关注和用兵的决心。诗中通过描绘国公所承受的重任,反映出国家对于军事力量的依赖,而不再仅仅依靠地方将领的驱动,这种转变体现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复杂与变化。
诗的中间部分强调了山东七十城的平定,展现了军事上的成就与进展,暗示了国家的强盛与稳定。接着,诗人提到“庙堂”和“河洛”,表现出对国家治理和民心的思考,历史的沉淀让他意识到,胜利的背后需要明智的决策和人民的支持。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力量不足的愧疚,渴望效力于国家,表现出一种忠臣的无奈与忠诚。这种情感贯穿全诗,使得整首诗在豪情中带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子图全念用兵:指皇帝全盘考虑,思虑周全,决心用兵。
- 国公承命任专征:国公受命进行专责的征战,体现了对大臣的信任。
- 不烦麾下驱驰日:不必忙于调动部下,显示出作战的顺利。
- 已定山东七十城:战争的成功,已占领多个城市,象征胜利。
- 自古庙堂求胜算:历史上朝廷一直在寻求胜利的智慧。
- 只今河洛遂欢迎:如今河洛地区的人民因胜利而欢欣鼓舞。
- 小臣愧乏旬宣力:作为小臣,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贡献更多。
- 愿竭愚衷答圣明:愿意尽心尽力来回报皇帝的恩德。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上下句之间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夸张:提及“七十城”的平定,强调了军事的成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出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安定和民众安乐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个人力量的渺小与无奈,展现了忠臣的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子:象征国家权力与领导。
- 国公:象征国家的军事力量与核心决策者。
- 庙堂:象征政治中心与权谋。
- 河洛:象征民心与土地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国公”是指什么?
- A. 皇帝
- B. 重要的军事统帅
- C. 地方官员
- D. 文人
-
诗人表达了对皇帝的什么情感?
- A. 愤怒
- B. 忧虑
- C. 忠诚
- D. 不满
-
诗中提到的“七十城”代表了什么?
- A. 战争的失败
- B. 军事的成功
- C. 地方的叛乱
- D. 皇权的衰弱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 王昌龄
- 《登鹳雀楼》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出塞》:同样描写了战争与壮志,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与对个人力量的感慨。
- 《登鹳雀楼》:表达了壮阔的山河与个人的理想,展现了不同的历史情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