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曲·闺怨》

时间: 2025-01-19 18:08:52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阳春曲·闺怨
妾身悔作商人妇,
妾命当逢薄幸夫。
别时只说到东吴,
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白话文翻译:

我后悔嫁给了商人,
我的命注定要遇到薄情的丈夫。
离别时他只说要去东吴,
三年多以后,却收到了来自广州的信。

注释:

  • 妾身:指的是自己,古代妇女常自称“妾”。
  • 商人妇:指嫁给商人的女人。
  • 薄幸:意指薄情、无情的意思。
  • 东吴:古代地名,现今的江苏、浙江一带,历史上的东吴是三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
  • 广州书:指收到来自广州的信,暗示丈夫并未如承诺般前往东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再思,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字子华,号千里,山西人。他在元代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以曲词和杂剧作品著称,风格多样,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阳春曲·闺怨》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女性的视角,表达了对丈夫薄情的无奈与悔恨,反映了当时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女子内心的孤寂与悔恨。开篇“妾身悔作商人妇”直接表明了她的心声,表露出对婚姻的不满和对生活的无奈。接着,诗人用“妾命当逢薄幸夫”进一步揭示了她与丈夫之间的情感隔阂,表现出命运对她的不公。

在时间的描绘上,诗中提到“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通过时间的推移,显示出丈夫的失信与薄情。在她期待的三年中,丈夫从未如约回归,反而收到了来自广州的信件,暗示着他可能的失踪或不忠。这种情感的流转和时间的无情,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伤的气氛。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体现了徐再思在描写女性情感上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它不仅让人感受到个体的苦闷,也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压迫。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妾身悔作商人妇:开篇即表露出女主的悔恨,突显出对婚姻的不满。
  2. 妾命当逢薄幸夫:进一步揭示她的命运,与一个薄情的丈夫相伴,显示出命运的无常和悲哀。
  3. 别时只说到东吴:丈夫出行时的承诺,暗示了她对未来的期待。
  4. 三载余,却得广州书:三年后得知丈夫的消息,却是来自远方的广州,暗示了丈夫失信与情感的背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东吴”和“广州”形成对比,表现出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 象征:信件象征着丈夫的情感距离与不忠,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与悔恨,展现了个人情感的悲剧与命运的无常,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不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商人:象征着流动的生活与薄情的爱情。
  • 东吴: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与承诺。
  • 广州书:象征着失去的信任与遥远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女主后悔的对象是什么?

    • A. 她的父母
    • B. 她嫁的商人
    • C. 她的朋友
    • D. 她的乡亲
  2. “三载余,却得广州书”中“广州书”象征什么?

    • A. 失去的朋友
    • B. 失信的丈夫
    • C. 未来的希望
    • D. 不幸的消息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对比:

徐再思的《阳春曲·闺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困境,但徐再思更侧重于对薄情丈夫的控诉,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既有共鸣,又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元曲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清照诗词选》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徐再思的《阳春曲·闺怨》,并通过多维度的解析来把握其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