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岭关书所见》

时间: 2024-09-19 21:59:08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白话文翻译:

轧轧的车轮在石槽上转动,古老的关口依然守卫着弓和刀。
连营里的骑兵在红尘中突袭,微服的行人在高高的细路上行走。
已经化为尘沙的我不必自叹,厌倦了遇见豺狼虎豹只想安然逃脱。
青云直立三千丈,我的志向只在东山之上。

注释:

  • 轧轧:形容车轮转动的声音。
  • 旃车:古代一种车,可能是指战车。
  • 石槽:指石制的车辙,象征古老的道路。
  • 故关:旧关口,意味着历史的延续。
  • :守卫。
  • 突骑:快速的骑兵。
  • 微服:指隐蔽行踪,穿着普通衣服的人。
  • 虫沙:比喻微不足道的状态或人。
  • 豺虎:指凶猛的敌人或险恶的环境。
  • 青云:象征高远的理想和抱负。
  • 玉立:高耸而美丽的样子。

典故解析:

此诗隐含了许多历史背景,特别是金朝时期的战事和士人的境遇。诗中的“青云玉立”寓意着高远的理想和志向,反映了诗人对个人价值和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1257),金朝诗人,号“天隐”,以豪放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词多描写历史、豪情和个人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政治使命感。

创作背景:

《石岭关书所见》创作于金朝动荡的时期,诗人可能是在边关巡逻时所作,反映了他对国家、个人理想以及战乱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关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开篇的“轧轧旃车转石槽”生动地描绘了边关的军事气氛,紧接着的“故关犹复戍弓刀”则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延续。诗人在细致的观察中,揭示了战乱带来的不安与恐惧。

中间的“连营突骑红尘暗”表现了战争中的混乱与无奈,而“微服行人细路高”则显示了诗人对隐秘行踪的无奈,暗示了他内心的无力与渺小。接下来的“已化虫沙休自叹”则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而“厌逢豺虎欲安逃”则是对现实的直接反应,表达了对逃避现实的渴望。

最后两句“青云玉立三千丈”是全诗的高潮,展现了诗人心中依然存在的高远理想与豪情。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对比,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感慨与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轧轧旃车转石槽:车轮声响,象征着军事活动。
  2. 故关犹复戍弓刀:古老的关口依然在守卫,反映历史延续。
  3. 连营突骑红尘暗:快速的骑兵突袭,暗示战争中的混乱。
  4. 微服行人细路高:隐蔽的行人象征着在动荡中生存的无奈。
  5. 已化虫沙休自叹:自我贬低,反映对困境的无奈。
  6. 厌逢豺虎欲安逃:渴望逃避危险,表现对环境的不满。
  7. 青云玉立三千丈:高远的理想与抱负,展现诗人豪情。
  8. 元只东山意气豪:只愿志向高远,指向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云玉立”比喻理想的高远。
  • 对仗:如“戍弓刀”和“突骑红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动荡现实的不满,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旃车:象征战争或军事。
  2. 石槽:代表古代的道路与历史。
  3. 青云:理想与目标的象征。
  4. 豺虎:敌人或危险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轧轧旃车转石槽”中的“轧轧”指的是什么?

    • A. 车轮转动的声音
    • B. 风声
    • C. 人声
  2. 诗人对“豺虎”的态度是:

    • A. 向往
    • B. 厌倦
    • C. 无所谓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

    • A. 对现实的放弃
    • B. 对理想的追求
    • C. 对历史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赤壁赋》: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人生的感慨。
  • 李白的《将进酒》:豪放的气概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元好问的《石岭关书所见》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更关注个人理想与历史变迁,后者则是对壮丽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元好问诗文集》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