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凉·廿二年九月十八日》
时间: 2025-01-06 06:34: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凉·廿二年九月十八日
作者:马叙伦
暗地流年换。
怕秋声惊人促织,逗人凄怨。
迢递玉关人消息,过尽千帆书断。
纵万里荆横棘乱。
难道长天无归路,料弋人甚处拦归雁。
空教我,停针线。
银河纵阻人为远。
只冤禽百回不折,也须堪满。
算阻盈盈衣带水,不阻相思无限。
尽待得崖枯石烂。
自有灵犀修暗约,教千山万水终相见。
先试梦,怜宵短。
白话文翻译: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怕秋天的声音惊动了虫鸣,勾起人们的凄凉情绪。
遥远的玉关传来人们的消息,经过千帆而书信却断绝了。
即使万里荆棘密布,难道广阔的天空就没有归路?
我想知道,弋人究竟在哪里拦住归来的大雁。
只让我停下手中的针线。
银河虽然阻隔了人们的距离,
但只要心中有怨恨,哪怕经历百折千回,也必定能忍受。
算是那盈盈的衣带水,虽阻却无法阻断无尽的思念。
即使等到崖石枯烂,
自有灵犀默默相约,让千山万水最终相见。
先试着做个梦,怜惜这短暂的夜晚。
注释:
- 暗地流年换:指时间在悄然中流逝。
- 怕秋声惊人促织:担心秋天的虫鸣声会触动人的伤感。
- 迢递玉关人消息:遥远的玉关传来亲人的消息。
- 空教我,停针线:白白让我停下手中的针线工作。
- 灵犀:指心灵相通的默契。
典故解析:
“灵犀”出自《红楼梦》,原意为心灵相通,形容与人之间的默契。此处用以表达作者与爱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叙伦(1882—1940),字仲明,号韵潮,浙江人。近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曾任教于多所大学,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对近现代诗词发展有重要影响。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1922年秋,时代背景为动荡的民国时期,诗人在此时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马叙伦的《贺新凉·廿二年九月十八日》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秋声的敏感、对人间消息的渴望,展现了作者对亲情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在诗的开头,作者以“暗地流年换”引入,便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情的时间流逝的惆怅。
“怕秋声惊人促织,逗人凄怨”一句,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的声音勾起的情绪,虫鸣声似乎成了引子,触动了内心深处的伤感。接着提到的“迢递玉关人消息”,则表达了对远方消息的渴望,仿佛在诉说着一种无奈的等待。
整首诗以“银河纵阻人为远”作结,情感的浓烈与思念的无尽在此达到高潮。诗人用“灵犀”来寄托两心的相知,即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充分表现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情”与“梦”的主题,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暗地流年换:隐喻时间悄然流逝。
- 怕秋声惊人促织:秋天的虫声触动情感。
- 迢递玉关人消息:远方亲人的消息难以传达。
- 纵万里荆横棘乱:即使前路艰难,依然渴望归路。
- 难道长天无归路:对归乡的无奈和渴望。
- 空教我,停针线:白白停下手中的工作,象征思念的沉重。
- 银河纵阻人为远:银河虽远,但心中的思念并未消减。
- 只冤禽百回不折:反复思念,虽难以见面,但感情依然坚定。
- 算阻盈盈衣带水:衣带水虽远,却无法阻挡无尽的思念。
- 尽待得崖枯石烂:即使经历一切的考验,思念依然存在。
- 自有灵犀修暗约:心灵相通的默契,注定会相见。
- 先试梦,怜宵短:在梦中相会,珍惜短暂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银河”象征阻隔,情感的深邃。
- 拟人:“秋声惊人”,赋予声音以情感。
- 对仗:如“千山万水”与“崖枯石烂”,形成和谐的音律。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思念和情感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爱情的坚定信念。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人们在时光流逝中对情感的执着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声:象征思念和伤感。
- 玉关:代表遥远的亲人和故乡。
- 银河:象征阻隔与距离。
- 灵犀:代表心灵相通的默契。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表面上描绘了自然景象,更深层次地反映出人们在面对时间、距离和思念时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美学特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秋声”主要指什么?
A. 风声
B. 虫鸣声
C. 雨声
答案:B -
“灵犀”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财富
B. 心灵相通
C. 自由
答案:B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思念
C. 悲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名篇,亦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长恨歌》(白居易)与《贺新凉》在思念情感上有相似之处,均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对情感的执着,但《长恨歌》更侧重于爱情的悲剧,而《贺新凉》则更强调思念的深刻与无奈。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近现代诗人传记》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