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春草》
时间: 2025-01-04 09:21: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春草
作者: 沈宜修 〔明代〕
绿闹春残,红衔蕊少,水流依旧平堤杳。
东风杨柳挂愁丝,杏花只送啼鹃老。
燕子飞飞,征帆渺渺,天涯尽是王孙草。
昼长屏掩博山寒,烟光日日屏前绕。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春天的绿意渐渐消退,红色的花蕊也稀少,水流依旧平静地流淌,堤岸上显得幽远而模糊。东风吹拂着杨柳,柳条像是挂着愁绪的丝线,杏花只送走啼叫的杜鹃,似乎在感叹时光的流逝。燕子在空中飞翔,远方的帆船渺小而模糊,天涯尽处尽是王孙草(指王孙归隐的生活)。白昼漫长,屏风遮住了博山的寒意,烟光缠绕在每天的屏前。
注释:
字词注释:
- 绿闹春残: 绿意盎然的春天已经接近尾声。
- 红衔蕊少: 红色花蕊已经稀少。
- 水流依旧平堤杳: 水流仍然平静,堤岸显得远而无边。
- 东风杨柳挂愁丝: 东风吹拂,柳条如愁丝般垂挂。
- 杏花只送啼鹃老: 杏花只送走啼叫的杜鹃,暗指时光流逝。
- 王孙草: 指隐士,象征归隐的生活。
- 博山寒: 博山的寒冷,象征着诗人的孤寂。
典故解析: “王孙草”出自《离骚》,用以象征归隐的理想。诗中提到的杜鹃,古人认为是春天的使者,暗示着岁月的流逝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宜修,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常表达个人感慨与社会时事。
创作背景:
诗作于春末夏初之际,正值春草萋萋,感叹春天即将过去,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踏莎行 春草》是一首描绘春末夏初景象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即将结束的感伤。开头“绿闹春残,红衔蕊少”,通过“绿”和“红”两种颜色的对比,突显春天的繁华已渐渐消退。接着,由水流的平静引出一丝悠远的意境,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尤其是“东风杨柳挂愁丝”,柳条的柔软与愁绪的结合,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脆弱与易逝。
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燕子飞飞,征帆渺渺”,燕子的自由飞翔与远方帆船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尽管白昼漫长,却因屏风遮挡而显得寒冷,烟光缠绕的意象则增添了几分诗意的朦胧。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情之暖,最终引发对人生的深刻思索,体现了沈宜修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闹春残: 描绘春天的绿意与生机在渐渐消逝。
- 红衔蕊少: 形容花朵的凋零,暗示春天的结束。
- 水流依旧平堤杳: 水流依旧平静,但堤岸显得遥远而模糊,时间似乎在流逝。
- 东风杨柳挂愁丝: 东风吹动柳条,柳枝像愁绪般垂挂,表现出对春天的留恋。
- 杏花只送啼鹃老: 杏花送走了啼叫的杜鹃,暗示春天的结束和岁月的流逝。
- 燕子飞飞,征帆渺渺: 燕子自由飞翔,远方的帆船显得渺小,传达出诗人的孤独感。
- 天涯尽是王孙草: 天涯的尽头尽是隐士的草地,象征归隐的生活理想。
- 昼长屏掩博山寒: 白昼漫长,屏风遮住寒意,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状态。
- 烟光日日屏前绕: 烟光缭绕,增添了几分朦胧和哀愁。
修辞手法:
- 拟人: 柳条“挂愁丝”,使柳树具有人类的情感。
- 对仗: “绿闹春残,红衔蕊少”,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 “燕子飞飞,征帆渺渺”,燕子与帆船的对比,象征自由与孤独。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草: 象征生机与希望,反映自然的美好。
- 杨柳: 代表柔情与愁绪,展示春天的脆弱。
- 杏花: 代表春天的美丽与短暂,暗示时光的流逝。
- 燕子: 象征自由与归属,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王孙草: 代表隐士的生活,象征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孙草”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
B. 隐士的生活
C. 逝去的时光
D. 自由的飞翔 -
“东风杨柳挂愁丝”中的“愁丝”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伤感
C. 愤怒
D. 平静 -
诗中的“水流依旧平堤杳”表达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春天的生机
C. 自然的变化
D. 生活的无奈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沈宜修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忧虑。沈宜修通过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而杜甫则通过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展现悲伤与无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文阅读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