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月下看梅,叠前韵》
时间: 2025-01-19 21:58: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莎行 月下看梅
作者: 张玉珍 〔清代〕
横笛声边,梅开遍了。
千林妆点霜华皎。
冰肌月姊也相怜,
夜分特送清光到。
拂水阴疏,沾衣香悄。
孤吟只合花前好。
分明人已在罗浮,
何须更访罗浮道。
白话文翻译:
在横笛的悠扬声中,梅花已盛开遍野。
千树万树装点着霜雪的洁白光华。
冰清玉洁的月亮也显得温柔体贴,
在夜深时特意将清辉送到这里。
轻拂水面,阴影疏朗,衣服沾染了隐约的香气。
独自吟唱,最合适的地方便是在花前。
明明我已身处罗浮山,
何必再去寻访那遥远的罗浮道呢?
注释:
- 横笛声: 指的是横笛的音乐声,给人一种悠扬的感觉,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梅开遍了: 梅花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
- 千林妆点霜华皎: 形容千树梅花如霜雪般白皙,装点了整个山林。
- 冰肌月姊: 月亮比作冰清玉洁的女子,表现出月光的柔和和清澈。
- 夜分特送清光到: 夜晚特意送来明亮的月光,强调夜的宁静和美好。
- 拂水阴疏: 水面上轻轻拂过,留下的阴影稀疏。
- 沾衣香悄: 衣服沾染了梅花的香气,感觉隐约而清新。
- 孤吟: 独自吟唱,表达诗人的孤独与自得。
- 罗浮: 指代罗浮山,是道教名山,象征着高洁、隐逸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玉珍,清代女诗人,生于康熙年间,擅长词赋,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柔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月夜梅花盛开的时节,诗人借助梅花与月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在静谧夜晚的思考。
诗歌鉴赏:
《踏莎行 月下看梅》是一首充满清新气息的词作,描写了梅花在月光下的盛况,展现了一个宁静而优雅的夜晚。通过对梅花的细致描写,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孤独自省的思考。开头的“横笛声边,梅开遍了”,以动人的音乐引入景象,营造出一种声与色的和谐。
诗中“冰肌月姊”是对月亮的拟人化,展现了月光的柔和与清澈,仿佛在与梅花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沾衣香悄”一句,细腻地描绘了梅花的香气轻轻地飘散,渗入衣物之中,使人感受到一种亲密的自然关系。
结尾部分,“分明人已在罗浮,何须更访罗浮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满足与自得,暗示着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整首词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及自我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横笛声边,梅开遍了: 通过音乐引入梅花的盛开,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 千林妆点霜华皎: 描述景色的美丽,梅花如霜般洁白,映衬出冬日的静谧。
- 冰肌月姊也相怜: 月亮被比作美丽的女子,表现出一种温柔的感情。
- 夜分特送清光到: 强调夜晚的宁静与月光的清澈,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拂水阴疏,沾衣香悄: 描述细腻的自然景象,让人感受到身临其境。
- 孤吟只合花前好: 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吟唱的认可,花前吟唱是最美好的选择。
- 分明人已在罗浮: 强调诗人已身处理想之地,内心的满足感。
- 何须更访罗浮道: 反映出一种豁达与对自我存在的认同,强调内心的宁静。
修辞手法:
- 拟人: 如“冰肌月姊”,将月亮描绘成具有情感的女子。
- 对仗: 诗句中常见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将梅花与霜华相提并论,强调其洁白无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梅花和月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表现出一种孤独但又自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 代表高洁与坚韧,象征着春天的希望和生命的顽强。
- 月亮: 象征着宁静与思考,传递出一种内心的平和与美好。
- 横笛: 代表音乐的悠扬,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冰肌月姊”指的是谁?
A. 梅花
B. 月亮
C. 诗人 -
“孤吟只合花前好”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适合在花前吟唱
B. 在花前吟唱不合适
C. 与花无关 -
诗人对罗浮的态度是?
A. 渴望去访
B. 已经在罗浮,感到满足
C. 不喜欢罗浮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描绘夜晚景象和思乡情怀,风格相似。
- 《梅花》(王安石): 以梅花为主题,表现坚韧不拔的精神。
诗词对比:
- 《踏莎行 月下看梅》与《梅花》(王安石): 两者都围绕梅花展开,但前者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后者则更强调梅花的坚韧与精神力量。
参考资料:
- 《清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