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席上歌水调
罗隐 〔唐代〕
馀声宛宛拂庭梅,
通济渠边去又回。
若使炀皇魂魄在,
为君应合过江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春日宴席上,听到梅花的余音轻轻拂过,灵动而悦耳。梅花的声音仿佛在通济渠边反复往返回荡。假如大唐炀帝的灵魂还在,他一定会越过长江,来为你歌唱。
注释:
- 馀声:余音,残存的声音。
- 宛宛:形容声音轻柔而婉转。
- 拂:轻轻拂过,触碰。
- 庭梅:庭院中的梅花。
- 通济渠:古代的水渠,连接河流。
- 炀皇:指的是隋炀帝杨广,以奢华著称。
- 魂魄:灵魂和精神。
- 过江来:意指跨越长江,形象地表达炀帝的气势。
典故解析:
这首诗提到的“炀皇”是指隋朝的炀帝,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以奢侈和好大喜功闻名。诗中提到他的灵魂,意在表达对过去繁华的怀念和对盛世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罗隐(833年-909年),唐代诗人,字梦阮,号景云,晚号山人。他以诗才著称,尤其擅长写乐府和五言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生活的时期,因诗中提到的炀帝反映了对历史盛景的怀念和对当下现实的思考,表现出一种对过往辉煌的追忆。
诗歌鉴赏:
罗隐在这首《席上歌水调》中,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席上的春景和梅花的声音,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开篇以“馀声宛宛拂庭梅”引出,营造出一种轻柔而富有生机的意境,梅花的清香和余音似乎在空气中飘荡,令人陶醉。接着通过“通济渠边去又回”的描写,增强了这种声音的灵动感,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春日的气息和自然的韵律。
最后两句“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则将诗的意境提升到历史的高度,借用炀帝的形象,表达了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这种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层次,令人思索。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馀声宛宛拂庭梅:声音轻柔地拂过庭院的梅花,传递出春的气息。
- 通济渠边去又回:声音在水边回荡,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 若使炀皇魂魄在:假如隋炀帝的灵魂仍在,这里引出历史的对比。
- 为君应合过江来:暗示炀帝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的声音比作余音,生动形象。
- 拟人:声音如人般轻柔,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春日美好的向往和对历史繁华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着坚韧和美好,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和希望。
- 余声:代表着逝去的美好,寄托了对往昔的追忆。
- 渠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变化,映衬出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炀皇”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汉武帝 -
诗中描绘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梅花
B. 菊花
C. 桃花 -
诗人通过“余声宛宛”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
B. 喜悦
C. 怀念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的作品,描绘春日的美好。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韦应物的作品,表达春天的景象与情感。
诗词对比:
- 比较罗隐的《席上歌水调》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罗隐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选集,包含多位唐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对古典诗词进行详细的解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