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偶读湘雨楼词,戏集集中句,得三解》
时间: 2025-01-05 08:21: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蝶恋花·偶读湘雨楼词,戏集集中句,得三解
作者: 袁荣法 〔近代〕
飘荡我如杨柳树。直到而今,犹在长干住。
南北东西离别路。送人一样斜阳暮。
三尺碎琴沉断谱。刻意伤春,重续兰成赋。
燕子不来春又去。流莺絮尽缠绵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表达了我像杨柳一样漂泊不定,直到现在依旧栖息在长干山。南北东西的离别之路,送走朋友时斜阳夕照的景象。那三尺长的琴弦已然断了谱,特意伤感春天,反复吟唱兰亭的诗篇。燕子不再回来,春天又过去了,流莺的呢喃已尽,充满缠绵之意。
注释
- 飘荡:漂浮不定,形容词。
- 杨柳树:象征柔弱与飘荡的事物,常用以比喻人的身世或情感。
- 长干:长干山,指代某个地理位置,具有怀乡之意。
- 斜阳:夕阳西下,暗示离别的伤感。
- 三尺碎琴:比喻琴声已断,暗示往事已去。
- 兰成赋:指《兰亭集序》,与春天、友谊相关的文学典故。
- 燕子:燕子归来是春天的象征,其不归则春去。
- 流莺:流莺指春鸟,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离别的忧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荣法,近代诗人,生平较为坎坷,作品多以抒情为主,常表现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他的诗风兼具古典与现代的特点,常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一个春天的午后,诗人偶然读到湘雨楼的词,触发了对过往友人、离别情景的深刻思考。整个社会环境在近代动荡中,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邃显得尤为珍贵。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开头的“飘荡我如杨柳树”便揭示了诗人漂泊的生命状态,柳树的柔弱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脆弱与无奈。接着提到的离别,南北东西的道路更是将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送人一样斜阳暮”,则将离别的场景具象化,夕阳下的人影愈加模糊,情感愈加沉重。
在提到“三尺碎琴沉断谱”时,诗人不仅是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更是对过往友谊的追忆。琴声的断裂暗示了美好的事物已经不再,但“重续兰成赋”的决心又表现出诗人不愿放弃的情怀。最后“燕子不来春又去”,与前面的自然意象相呼应,强调了时光的流逝与春天的短暂,流莺的缠绵语句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伤感。
整首词在抒发离别愁苦的同时,也展现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寻,情感真挚而深邃,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飘荡我如杨柳树:自比杨柳,暗示漂泊与无根。
- 直到而今,犹在长干住:尽管漂泊,内心仍有归属感。
- 南北东西离别路:描绘离别的广泛与无奈。
- 送人一样斜阳暮:夕阳下的离别愈发显得悲伤。
- 三尺碎琴沉断谱:比喻过去的美好已成追忆。
- 刻意伤春,重续兰成赋:伤感春天的逝去,重温古典之美。
- 燕子不来春又去:象征春天的消逝与生命的轮回。
- 流莺絮尽缠绵语:流莺的呢喃,传达离愁别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杨柳,形象生动。
- 拟人:燕子与流莺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与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心中无法言说的惆怅与执着。
意象分析
- 杨柳:象征柔弱与漂泊,暗示人生的无奈与脆弱。
- 斜阳:代表离别的时刻,带有伤感的情绪。
- 琴:象征美好回忆与往日情感,琴声的断裂暗示了过去的失去。
- 燕子与流莺:象征春天的来临与逝去,承载着希望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词的作者是? A. 李白
B. 袁荣法
C. 苏轼 -
“飘荡我如杨柳树”中的“杨柳”象征什么? A. 坚强
B. 脆弱与漂泊
C. 富贵 -
诗中提到的“斜阳”主要表示什么? A. 早晨
B. 离别的伤感
C. 快乐的时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袁荣法的《蝶恋花》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且沉重,李清照则更多表现出女性的柔情与对爱情的渴望。两者都通过自然意象传达情感,但角度与深度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流派与风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