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人归山
作者:石召(唐代)
原文展示:
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
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
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
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
白话文翻译:
相遇时只谈道理,谁又不明白生活的贫困。
回家的路上,雨水已经稀疏,停舟时与老友道别。
霜雪明亮的松岭迎来了晨曦,花朵在竹屋中悄然凋谢。
我也有悠闲栖息的意愿,不知何年才可以安身立命。
注释:
- 道:这里指的是哲理、道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 谁不共知贫:意指每个人都理解生活的困苦。
- 残雨:指的是微弱的雨水,象征着离别时的惆怅。
- 松岭:松树生长的山岭,增加了自然的意象。
- 竹房:竹子搭建的房屋,体现了隐居的生活。
- 栖闲意:指的是安静栖息的愿望。
典故解析:
本诗体现了道教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描绘的山水意象,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石召,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隐逸与自然的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归隐山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人归山》通过清新简洁的语言,呈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的开头两句“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就点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生活艰辛的共同理解。通过“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这样的描写,诗人将离别的情景与内心的惆怅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淡淡的伤感。
接下来的“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描绘了自然界的晨光与春色,形成了一种生动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最后一句“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则更为深刻,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对未来的不确定,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工整的手法,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诗中自然景物的描写更增添了一份宁静与悠然,使人在感受离别之痛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生活困境的共鸣。
- 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通过自然景象描绘离别的愁苦。
- 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用自然景物反映内心情感。
- 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展现了诗的对称美。
- 意象:松岭、竹房等自然意象,传达出诗人的隐逸情怀。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离别与自然描写,表达了对友人深情的眷恋与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松岭:象征着高洁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竹房:代表着简朴与宁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选择。
- 霜明与花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道”指的是什么? A. 道教
B. 哲理
C. 道路
D. 音乐 -
诗中描写的自然意象有哪些? A. 荷花
B. 松岭
C. 河流
D. 竹房
答案:
- B
- B,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别》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送别》与《送人归山》都涉及离别主题,但前者更侧重于情感的直接表达,而后者则通过自然意象展现深层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美学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