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

时间: 2025-01-01 18:17:00

  竹似贤,何哉?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

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

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养竹记
白居易 〔唐代〕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话文翻译

竹子为什么像贤人呢?因为竹子根基牢固,正是因为它有德行,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会想到应该建立不动摇的品德。竹子性情直爽,正因为如此才能立身,君子看到它的性情,就会想到要保持公正不偏袒。竹子中空,正因此能承载道理,君子看到它的心,就会想到要用虚心接受他人的教诲。竹子节节分明,正因如此才能坚定志向,君子看到它的节,就会想到要磨砺自己的名声,面对艰难险阻也要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们才愿意在庭院里种植竹子。

贞元十九年春,我(白居易)通过拔萃选考试及第,授予校书郎的职务,开始在长安找地方居住,得到了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的东亭作为居所。第二天,我走到亭子的东南角,看到那里的竹子,枝叶枯萎,无声无色。询问关家的老人,他们说这是相国亲手种植的竹子。自从相国捐弃了这座馆舍,其他人来借住,结果竹子被筐篚砍伐,被扫帚割除,刑余的木材也没有人寻找,数目寥寥无几。还有许多杂草木生长在其中,郁郁葱葱,反而没有竹子的精神。

我心痛它曾经经历过长者的手,却在贱俗之人的眼中被剪弃,尽管本性依旧存在。因此,我铲除杂草,清理粪土,疏通竹子之间的空间,封住底部,不到一天就完成了。于是,阳光下有了清凉的阴影,微风中传来了清脆的声音,依然那么生机勃勃,仿佛与我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唉!竹子作为植物,对人有什么影响呢?因为它像贤人一样被人们珍惜和种植,更何况真正的贤人呢?因此,竹子在草木中,就像贤人在众庶中一样。哎!竹子不能自己与众不同,唯有人们来区别它。贤人也不能自己与众不同,唯有用贤者来区别他。因此写下《养竹记》,刻在亭子的墙壁上,留给后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也希望让现在的用贤者知道。

注释

  • :在这里象征贤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立身之道。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通常指士人或有志之士。
  • 贞元:唐代的一个年号。
  • 校书郎:古代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内容朴实、情感真挚而著称,关注民生,常以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创作背景

《养竹记》写于白居易初任官职之时,表现了他对竹子这种植物的喜爱,以及通过竹子所引发的对贤人品德的思考。此时正是他政治生涯的起步阶段,对社会与人性有着深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养竹记》通过竹子的种种特性,深刻地表达了白居易对贤人品德的推崇与渴望。竹子的本质、性情、心灵、节节分明的特性,皆使人联想到君子的高尚品德。诗中运用竹子作为比喻,表现了白居易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以及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尤其是他对竹子遭受不公对待的惋惜,表现了他对贤者地位的重视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怀。诗的末尾则传达了白居易希望后人能够识别贤人,珍惜贤者的期待。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情感真挚而深刻,展现了白居易作为文学家的深思熟虑和高尚情怀。

逐句解析

  1. 竹似贤,何哉?:竹子像贤人,为什么呢?引入主题,开启对竹子的思考。
  2. 竹本固,固以树德:竹子的根基稳固,正因为它有德行。强调竹子的本质。
  3. 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君子看到竹子的根本,就会想到要建立不动摇的品德。君子的追求。
  4. 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子性情直爽,正因为如此才能立身。表明竹子的品德。
  5. 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看到竹子的性情,就会想到要保持公正不偏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贤人,暗喻高尚的品德。
  • 对仗:如“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展现了语言的对称美。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说服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贤人应有的品德和社会对贤人的态度。白居易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也在反思人性和社会的现状,强调贤人应受到珍视与重用。

意象分析

  • :象征贤者,代表坚韧、直爽与清白。
  • 君子:代表那些高尚品德的人,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 杂草:象征社会中的庸人与不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竹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贱人
    • B. 贤人
    • C. 平常人
    • D. 植物
  2.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君子”指的是?

    • A. 官员
    • B. 有品德的人
    • C. 学者
    • D. 朋友
  3. 诗中提到的“贞”意指什么?

    • A. 忍耐
    • B. 坚定的志向
    • C. 节操
    • D. 纯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白居易 vs. 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多关注社会风俗与人性,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人民的苦难。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竹似贤,何哉?下一句是什么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上一句是什么

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下一句是什么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上一句是什么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下一句是什么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上一句是什么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下一句是什么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上一句是什么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下一句是什么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上一句是什么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下一句是什么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上一句是什么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下一句是什么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上一句是什么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下一句是什么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上一句是什么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下一句是什么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上一句是什么

竹似贤,下一句是什么

何哉?上一句是什么

何哉?下一句是什么

竹本固,上一句是什么

竹本固,下一句是什么

固以树德,上一句是什么

固以树德,下一句是什么

君子见其本,上一句是什么

君子见其本,下一句是什么

则思善建不拔者。上一句是什么

则思善建不拔者。下一句是什么

竹性直,上一句是什么

竹性直,下一句是什么

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上一句是什么

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下一句是什么

则思中立不倚者。上一句是什么

则思中立不倚者。下一句是什么

竹心空,上一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