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看梅漫成》
野人不省爱梅好,
弃在荒篱荆棘边。
细雨东风欲零落,我来相见一潸然。
白话文翻译:
野外的人不知道梅花的美好,
把它丢弃在荒凉的篱笆和荆棘边。
细雨和东风正要将它凋零,我来相见不禁潸然泪下。
注释:
- 野人:指不懂欣赏梅花的人,可能是生活在偏远之地的农人或普通百姓。
- 省:知道、意识到。
- 梅好:指梅花的美好。
- 弃:抛弃。
- 荒篱:荒废的篱笆。
- 荆棘:指带刺的灌木,象征艰难和困境。
- 细雨:细小的雨滴,此处营造了忧伤的氛围。
- 东风:春天的风,象征着新生。
- 潸然:含泪而下,形容悲伤的样子。
典故解析: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高洁的象征,代表着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依然盛开。诗中提到的“野人”与梅花的对比,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忽视与遗弃,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常见于对文化艺术的冷漠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公元1487年—公元1535年),明代诗人,字汝砺,号晨昏,浙江人。他的诗风细腻,情感真挚,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高启生活的明代,社会动荡与文化变迁使得许多美好事物被忽视。高启以梅花为喻,表达对被遗弃美的感伤,反映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梅花为主线,描绘了一个被忽视的美丽景象,传达了诗人对美的渴望和对社会冷漠的无奈。开篇的“野人不省爱梅好”直接揭示了主题,野人对梅花的无知与漠视,使得这美丽的花被遗弃在荆棘边,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通过细雨和东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即将凋零的氛围,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与脆弱。最后一句“I来相见一潸然”流露出诗人对梅花的深情和无奈,表达了对美的珍惜与感伤。
整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社会的反思,具有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意义。诗人以梅花为象征,传递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珍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人不省爱梅好:诗人以“野人”来代表那些生活在偏远地区、对文化艺术无知的人,表达了社会对梅花之美的忽视。
- 弃在荒篱荆棘边:梅花被抛弃在杂草丛生的地方,象征着被社会所遗忘与冷落。
- 细雨东风欲零落:细雨和春风即将使梅花凋零,反映出美好事物的脆弱和易逝。
- 我来相见一潸然:诗人见到这一幕,心中倍感悲伤,不禁流下泪水,显示出他对梅花的深情与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梅花比作被忽视的美好事物,赋予其深刻的象征意义。
- 拟人:细雨和东风被赋予了“欲零落”的动作,使自然具有了情感。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有助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被遗弃美好事物的惋惜,反映了社会对文化艺术的冷漠态度,呼唤人们珍视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着高洁、坚韧与美好。
- 荒篱:代表被遗弃和冷漠的环境。
- 细雨东风: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与脆弱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野人不省爱梅好”中的“省”是什么意思?
- a) 省略
- b) 知道
- c) 节省
-
诗中的“细雨东风”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悲伤
- c) 愤怒
-
诗人对梅花的态度是?
- a) 漠视
- b) 珍惜
- c) 嫉妒
答案:
- b) 知道
- b) 悲伤
- b) 珍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落》- 王安石
- 《春夜喜雨》-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安石的《梅花落》同样以梅花为主题,表达对梅花美好的感慨,但更加强调梅花的坚韧和不屈。
- 杜甫的《春夜喜雨》则通过描绘春雨滋润万物,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与高启对梅花的惋惜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高启诗歌集
- 《明代诗词研究》
- 《梅花文化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