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汩汩泉通圃,萧萧柳映门。
折花摇树影,踏藕损莲根。
饥鸭呼归舰,新蚕试浴盆。
屋前高石在,知是郁林孙。
白话文翻译
泉水汩汩流入园圃,柳树萧萧映照着门前。
我折下花朵摇动树影,踩着藕叶损坏了莲根。
饥饿的鸭子呼唤着归船,新蚕正在试着洗澡。
屋前的高石依然存在,知道这是郁林的孙子。
注释
字词注释:
- 汩汩:形容水流声,流动的样子。
- 通圃:流入园圃,指泉水流进园子。
- 萧萧:形容柳树摇曳的声音和样子。
- 折花:摘花。
- 摇树影:树影随花摇动。
- 踏藕:踩在藕上。
- 损莲根:损坏莲花的根部。
- 饥鸭:饥饿的鸭子。
- 归舰:指归来的船只。
- 新蚕:刚孵化出来的小蚕。
- 试浴盆:尝试在水中洗澡。
- 郁林:指作者的家乡或与其相关的地方。
典故解析:
- 郁林孙:可能是指作者的家乡,表达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约1336年-约1374年),字季高,号澄江,明代诗人,出身于浙江,擅长诗文,尤其以古诗闻名。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高启的隐居生活中,诗中描绘了自然景象与日常生活,展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情。
诗歌鉴赏
《临顿里十首 其九》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作,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宁静而恬淡的乡村景象。诗的开头,泉水的流动和柳树的摇曳为读者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泉水的汩汩声与柳树的萧萧声交织在一起,不禁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和谐美。
“折花摇树影,踏藕损莲根”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闲适与随性,折花、摇影、踏藕的动作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更流露出一种自然流露的生活乐趣。此时的自然景象似乎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境界。
接下来的“饥鸭呼归舰,新蚕试浴盆”则带出了生活中的细节,鸭子饥饿地呼唤归船,表现了生活的真实与简单;而新蚕的试浴则暗示着生命的循环与成长,展现了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则。
最后两句“屋前高石在,知是郁林孙”,通过高石的存在,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根基的回归,寓意深厚。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情感,充分体现了高启的诗歌风格和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汩汩泉通圃:描绘泉水流入园圃的景象,表现出自然的活力与清新。
- 萧萧柳映门:柳树的影子摇曳在门前,增添了诗境的生动与情趣。
- 折花摇树影:折花的动作与树影的摇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 踏藕损莲根:在自然中嬉戏,却不慎损坏了莲根,流露出一种随性的生活态度。
- 饥鸭呼归舰:饥饿的鸭子在呼唤归来的船只,描绘了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 新蚕试浴盆:新生的小蚕在水中试着洗澡,象征着生命的成长与变化。
- 屋前高石在:高石依然屹立,代表了生活的坚韧与不变。
- 知是郁林孙:高石的存在让人想起了故乡与家族,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泉水和柳树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的美。
- 拟人:鸭子呼唤、蚕试浴的描写,赋予了动物生命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与呼应,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深情,传达出一种宁静、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清新。
- 柳树:代表柔美与生命的延续。
- 花朵:象征美好与短暂。
- 莲根:隐喻生命的根基与成长。
- 鸭子:代表生活的真实与质朴。
- 新蚕:象征新生与希望。
- 高石:代表坚韧与传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汩汩泉通圃”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城市的喧嚣
B) 清澈的泉水流入园中
C) 阴雨天气 -
“折花摇树影”中的“折花”指的是什么行为? A) 摘花
B) 撒花
C) 画花 -
诗中提到的“新蚕试浴盆”主要表现什么? A) 新生事物的探索
B) 生活的繁忙
C) 自然的和谐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高启的《临顿里十首 其九》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田园景象,但高启的诗更注重细节与生活的真实感,而王维则追求一种超然的意境与哲理。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自然描写上各具特色,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