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友人生日》

时间: 2025-01-06 04:35:17

栝山隐士喜年高,点点霜华入鬓毛。

云屋天香生古桂,霞杯春色映仙桃。

翻经释子飞金策,称寿词人集褐袍。

我亦知君眼如月,夜窗不厌看书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栝山隐士喜年高,点点霜华入鬓毛。
云屋天香生古桂,霞杯春色映仙桃。
翻经释子飞金策,称寿词人集褐袍。
我亦知君眼如月,夜窗不厌看书劳。

白话文翻译:

隐居在栝山的老友,快乐于年岁已高,
白霜点缀着鬓发,似乎在诉说着时光的流逝。
古老的桂树在云雾中散发着香气,
春天的霞光映照着仙桃的美色。
翻看经书,释道高人如飞舞的金策,
祝寿的诗人们穿着简单的衣袍聚在一起。
我也知道你如明月般的眼睛,
夜晚在窗前静静地看书,毫不厌倦。

注释:

  • 栝山:地名,隐士居住的地方。
  • 霜华:指白霜,象征着老年。
  • 云屋:指隐士的住处,形容环境清幽。
  • 古桂:古老的桂树,寓意高洁和长寿。
  • 霞杯:美丽的酒杯,象征美好祝愿。
  • 翻经释子:指读经文、释义,象征对智慧的追求。
  • 称寿:祝贺长寿。
  • 褐袍:简单朴素的衣服,代表诗人的身份。
  • 眼如月:形容眼睛明亮清澈,像月亮一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镒,元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以其清新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隐士生活和自然景色,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思考。

创作背景:

《次韵友人生日》是陈镒为友人庆祝生日而作,体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感悟。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而且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友人的生日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开篇“栝山隐士喜年高”,点明了隐士的身份,表现出对岁月的珍惜和对生活的满足。紧接着“点点霜华入鬓毛”则传达了老年的无奈与岁月的无情,诗人在这句话中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云屋天香生古桂,霞杯春色映仙桃”描绘了一幅优雅的生活场景,古桂的香气与春桃的色彩,构成了一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象征着友谊的美好与长久。接下来提到的“翻经释子飞金策”与“称寿词人集褐袍”,不仅是对智慧和祝福的追求,更展示了诗人与朋友共同追求的思想。

最后两句“我亦知君眼如月,夜窗不厌看书劳”则是对友人深情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智慧的钦佩与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情的祝福,传达了对友谊、智慧及生活的热爱,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栝山隐士喜年高”:隐士在栝山中,因年长而感到喜悦。
  2. “点点霜华入鬓毛”:白霜点缀在鬓发上,象征着衰老。
  3. “云屋天香生古桂”:隐居的环境中,古桂散发着清香。
  4. “霞杯春色映仙桃”:美好的春色映照在酒杯与桃子上。
  5. “翻经释子飞金策”:翻阅经典,追求智慧与理想。
  6. “称寿词人集褐袍”:祝寿的诗人们聚集在一起,穿着朴素。
  7. “我亦知君眼如月”:我也知道你的眼睛如月般明亮。
  8. “夜窗不厌看书劳”:夜晚在窗前看书,乐此不疲。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眼如月”,将人的眼睛比作明亮的月亮,形象生动。
  • 对仗:如“云屋天香生古桂,霞杯春色映仙桃”,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古桂、仙桃等意象象征长寿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长寿的祝愿,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智慧与生活的感悟。诗中充满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栝山:隐士生活的象征,代表追求宁静的心态。
  • 霜华: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
  • 古桂:高洁、长寿的象征,代表对友谊的赞美。
  • 霞杯:美好的祝愿,寓意着生活的丰盈与幸福。
  • 夜窗:象征求知与思考的空间,体现了诗人的学识渊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次韵友人生日》的作者是? A. 李白
    B. 陈镒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翻经释子”指的是什么? A. 读书
    B. 祝寿
    C. 游玩
    D. 隐居

  3. “我亦知君眼如月”的意思是什么? A. 朋友的眼睛明亮
    B. 朋友很老
    C. 朋友不喜欢看书
    D. 朋友住在山上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赠卫八处士》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对友人或家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赠卫八处士》:同样描绘隐士的生活,但更加关注于道德和志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