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秋兴次谢太史韵》

时间: 2025-01-04 11:17:07

柳外秋风起御河,京华客子意如何。

伎同北郭知应滥,俸比东方愧已多。

梁寺钟来残月落,汉宫砧断早鸿过。

不材幸得同趋阙,几度珊珊候晓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外秋风起御河,京华客子意如何。 伎同北郭知应滥,俸比东方愧已多。 梁寺钟来残月落,汉宫砧断早鸿过。 不材幸得同趋阙,几度珊珊候晓珂。

白话文翻译:

柳树外的秋风吹拂着御河,京城的游子心情如何? 与北郭的伎艺相比,自知技艺泛泛;与东方高官相比,感到俸禄已多而惭愧。 梁寺的钟声伴随着残月落下,汉宫的砧声中断,早鸿飞过。 虽无才却幸得一同上朝,几次在晨曦中静静等待朝见。

注释:

  • 御河:指京城内的河流。
  • 京华:指京城,即北京。
  • 客子:游子,指作者自己。
  • 伎同北郭:与北郭的伎艺相比,北郭可能指某个技艺高超的地方或人物。
  • 俸比东方:与东方高官的俸禄相比,东方可能指朝廷中的高官。
  • 梁寺钟来:梁寺的钟声传来,梁寺可能指某个寺庙。
  • 汉宫砧断:汉宫中的砧声中断,砧声指宫中捣衣声。
  • 不材:自谦之词,指自己无才。
  • 趋阙:上朝。
  • 珊珊候晓珂:静静等待朝见,晓珂指早晨的朝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此诗作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感受和对官场生涯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是高启在京城任职期间所作,表达了他对京城秋景的感受,以及对自己官场生涯的反思和自省。诗中透露出一种既自谦又自省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风、御河、残月、早鸿等意象,描绘了京城的秋景,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感受。诗中“伎同北郭知应滥,俸比东方愧已多”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技艺的自谦和对俸禄的愧疚,体现了他的自省精神。后两句“梁寺钟来残月落,汉宫砧断早鸿过”则通过寺庙钟声和宫中砧声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古诗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柳外秋风起御河:描绘京城秋景,秋风起于柳树之外,吹拂着御河,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2. 京华客子意如何:询问自己在京城的心情如何,引出下文的自省。
  3. 伎同北郭知应滥:与北郭的伎艺相比,自知技艺泛泛,表达自谦。
  4. 俸比东方愧已多:与东方高官的俸禄相比,感到俸禄已多而惭愧,体现自省。
  5. 梁寺钟来残月落:梁寺的钟声伴随着残月落下,营造宁静深沉的氛围。
  6. 汉宫砧断早鸿过:汉宫的砧声中断,早鸿飞过,增添诗意。
  7. 不材幸得同趋阙:虽无才却幸得一同上朝,表达自谦和庆幸。
  8. 几度珊珊候晓珂:几次在晨曦中静静等待朝见,体现对官场生涯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伎同北郭”、“俸比东方”,通过对比喻,表达自谦和自省。
  • 拟人:如“秋风起御河”,将秋风拟人化,增添诗意。
  • 对仗:如“梁寺钟来残月落,汉宫砧断早鸿过”,通过对仗,增强语言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京城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在京城的生活感受和对官场生涯的反思。诗中透露出一种既自谦又自省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秋风:象征萧瑟和变迁。
  • 御河:象征京城的繁华和流动。
  • 残月:象征孤独和宁静。
  • 早鸿:象征远行和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伎同北郭知应滥”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自豪 B. 自谦 C. 自满 D. 自负
  2. 诗中“俸比东方愧已多”一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自豪 B. 自谦 C. 愧疚 D. 自满
  3. 诗中“梁寺钟来残月落”一句,营造了什么氛围? A. 热闹 B. 宁静 C. 悲伤 D. 欢快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杨基《京师秋兴》
  • 张羽《秋日京华》 诗词对比:
  • 高启《京师秋兴次谢太史韵》与杨基《京师秋兴》:两者都以京城秋景为背景,但高启的诗更多表达自省和反思,而杨基的诗则更多表达对京城繁华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
  • 《高启诗集》
  • 《明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