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匡师画》

时间: 2025-01-01 14:50:26

画图忽见白云峰,茶屋香台树几重。

身若在师行道处,晚来唯讶不闻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匡师画 高启 〔明代〕

画图忽见白云峰, 茶屋香台树几重。 身若在师行道处, 晚来唯讶不闻钟。

白话文翻译

突然在画中看到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茶屋和香台周围环绕着几层树木。 仿佛置身于方匡师修行的地方, 傍晚时分,只惊讶为何听不到钟声。

注释

  • 白云峰:指画中的山峰被白云环绕,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 茶屋香台:指画中的茶室和供奉香火的地方,可能代表修行者的居所或修行场所。
  • 树几重:形容树木层层叠叠,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 行道处:指方匡师修行的地方。
  • 晚来唯讶不闻钟:傍晚时分,惊讶为何听不到钟声,可能暗示修行地的宁静或画面的静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明代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他的诗风格清新,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对后世影响较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启观赏方匡师的画作后所作。方匡师可能是一位画家或修行者,其画作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修行场景。高启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画中景色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画中景色的宁静与神秘。首句“画图忽见白云峰”,以“忽见”二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景色的惊喜之情,白云峰的描绘增添了画面的高远和神秘感。次句“茶屋香台树几重”,进一步以茶屋和香台为中心,描绘了周围层层叠叠的树木,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后两句“身若在师行道处,晚来唯讶不闻钟”,则通过想象自己置身于画中的修行地,傍晚时分惊讶于听不到钟声,表达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的渴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画中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修行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画图忽见白云峰:诗人突然在画中看到了白云缭绕的山峰,这里的“忽见”表达了诗人对画中景色的惊喜和赞叹。
  2. 茶屋香台树几重:茶屋和香台周围环绕着几层树木,这里的“树几重”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修行地的宁静和幽深。
  3. 身若在师行道处:诗人想象自己置身于方匡师修行的地方,这里的“行道处”指修行者的居所或修行场所。
  4. 晚来唯讶不闻钟:傍晚时分,诗人惊讶为何听不到钟声,这里的“晚来唯讶”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地宁静的感受,同时也可能暗示画面的静谧和超脱尘世的感觉。

修辞手法

  • 忽见:表达了诗人对画中景色的惊喜和赞叹。
  • 树几重:通过数量词的使用,增加了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 晚来唯讶:通过时间词和情感词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修行地宁静的感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画中景色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修行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白云峰、茶屋香台和树木层层叠叠的描绘,都体现了诗人对高远、神秘和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云峰:象征高远和神秘。
  • 茶屋香台:代表修行者的居所或修行场所。
  • 树几重:增加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 晚来唯讶不闻钟:表达对修行地宁静的感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白云峰”象征什么? A. 高远和神秘 B. 宁静和平和 C. 繁华和热闹 D. 孤独和寂寞

  2. “茶屋香台树几重”中的“树几重”有什么作用? A. 增加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B. 表达诗人对树木的喜爱 C. 暗示修行地的宁静和幽深 D. 以上都是

  3. 诗中的“晚来唯讶不闻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修行地宁静的感受 B. 对钟声的怀念 C. 对修行地的热爱 D. 对修行地的失望

答案:1. A 2. D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宁静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山岳的描绘,表达了对高远和神秘的追求。

诗词对比

  • 高启的《方匡师画》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宁静的自然景色,但高启的诗更侧重于对画中景色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绘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高启诗集》:收录了高启的众多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