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时间: 2025-01-04 10:52:56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

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

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后宿刘司马池上
作者: 贾岛〔唐代〕
蓝溪秋漱玉,此地涨清澄。
芦苇声兼雨,芰荷香绕灯。
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
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

白话文翻译:

在蓝溪的秋水中,清澈的水如同洗过的玉石;这里的水涨得很清澈。雨水落在芦苇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岸边的灯笼周围环绕着莲花的香气。岸头是秦朝的古道,亭子前是汉代的荒陵。静静地想象泉水的根源,幽深的悬崖上落下几层水流。

注释:

  • 蓝溪:指清澈的溪水。
  • 秋漱玉:形容水清澈如玉,且是秋天的景象。
  • 芦苇声兼雨:雨水落在芦苇上,发出声音。
  • 芰荷:指荷花,常与清香联系在一起。
  • 秦古道:指秦朝的古老道路,象征历史。
  • 汉荒陵:指汉代遗留下来的荒凉陵墓,感叹历史的沧桑。
  • 泉根本:泉水的源头。
  • 幽崖:指深幽的山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字阮籍,号洧川,唐代著名诗人,与王维齐名。他的诗歌以意象清新、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贾岛游览刘司马池时,恰逢雨后,景色清新。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雨后自然的美丽与宁静,流露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贾岛的《雨后宿刘司马池上》以清新的自然意象和深邃的历史感相结合,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独到的艺术风格。开篇“蓝溪秋漱玉”描绘了秋水的清澈,给人以清新之感,仿佛置身于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中。接着“芦苇声兼雨”则通过听觉的描写,唤起了读者的感官体验,雨水打在芦苇上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气氛。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历史的遗迹——“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引发了对历史的沉思。古道和荒陵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最后一句“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则将情感推向高潮,泉水的源头与悬崖的深幽相结合,给人以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似乎在探讨生命的本源与归宿。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历史的反思,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诗歌世界,展现了贾岛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蓝溪秋漱玉:描绘秋天的蓝溪水清澈如玉,给人以视觉的美感。
  2. 此地涨清澄:强调此地水位上涨,水质清澈。
  3. 芦苇声兼雨:用声音来描绘雨后自然的生动。
  4. 芰荷香绕灯:描写夏日的荷花香气环绕在灯笼周围,增加了空间的氛围感。
  5. 岸头秦古道:历史的痕迹,与自然景观形成对比。
  6. 亭面汉荒陵:继续描述历史的遗迹,表现出对时间的感慨。
  7. 静想泉根本:引发对泉水源头的思考,哲理意味。
  8. 幽崖落几层:形象地描绘出悬崖的深邃,给人以神秘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溪水比作玉,突出其清澈透明。
  • 对仗:如“岸头秦古道,亭面汉荒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芦苇声与雨声结合,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诗歌整体表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历史遗迹的沉思,以及对生命本源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蓝溪:象征清澈与宁静。
  • 芦苇:代表秋天的生机。
  • 荷花:象征纯洁与美丽。
  • 古道与荒陵:象征历史的沧桑与人类的过往。
  • 泉水与幽崖:象征生命的源头和深邃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蓝溪秋漱玉”意指什么?
    A. 秋天的溪水清澈如玉
    B. 蓝色的溪水很深
    C. 玉石在水中漂浮
    答案:A

  2. 诗中提到的“秦古道”代表了什么?
    A. 现代的道路
    B. 古代的历史遗迹
    C. 一条普通的小路
    答案:B

  3. “静想泉根本,幽崖落几层”的意思是什么?
    A. 泉水的流淌
    B. 对泉水源头的思考与对悬崖的感受
    C. 描述雨后景色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但更侧重于山水的和谐,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安宁。
  • 李白的《夜泊牛头》则通过描写夜景与月光,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感,与贾岛的诗歌在情感基调上有一定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贾岛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