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乐感邻》

时间: 2025-01-04 13:10:50

老去亲朋零落尽,秋来弦管感伤多。

尚书宅畔悲邻笛,

廷尉门前叹雀罗。

绿绮窗空分妓女,绛纱帐掩罢笙歌。

欢娱未足身先去,争奈书生薄命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去亲朋零落尽,秋来弦管感伤多。
尚书宅畔悲邻笛,廷尉门前叹雀罗。
绿绮窗空分妓女,绛纱帐掩罢笙歌。
欢娱未足身先去,争奈书生薄命何。

白话文翻译:

年纪渐老,亲朋好友都已离散,
秋天来临,乐器声中充满了感伤。
尚书家附近传来邻居的笛声,
廷尉门前则是人们对雀罗的叹息。
绿绮窗前空落,只剩下妓女,
绛纱帐中笙歌已停,热闹已然消逝。
欢愉的时光未曾尽兴,自己却已先行离去,
这又能如何呢,书生的命运本就薄弱!

注释:

  • 老去:年纪渐长。
  • 亲朋:亲戚朋友。
  • 零落:散落、分离。
  • 弦管:弦乐和管乐,指乐器的声音。
  • 尚书:古代官职,掌管文书。
  • 廷尉:古代官职,负责审判。
  • 绿绮:一种古代乐器,象征音乐的美好。
  • 绛纱:红色的轻纱,常用来装饰卧室。
  • 欢娱:欢乐的时光。
  • 书生:读书人,常用于指代知识分子。

典故解析:

  • 秋来弦管感伤多:秋天常被视为思念和感伤的季节,音乐声中带有浓厚的伤感。
  • 尚书宅畔:提到的尚书和廷尉,反映出唐代的官僚体系和社会地位。
  • 薄命:古代士人面临的命运与理想的落差,常常感叹生命的无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闻乐感邻》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其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之时。诗中表达了对亲朋好友离散的惋惜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反映出他对社会变迁的敏感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闻乐感邻》是一首深具感情的诗,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白居易以“老去亲朋零落尽”直入主题,展现了人生的孤独与无奈。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亲密关系渐渐消逝,留下的只是秋天带来的伤感和乐声的凄凉。接下来,诗人提及邻居的笛声和廷尉门前的叹息,显示了他对周围环境的敏感,仿佛每一种音乐都在诉说着失落与感伤。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空荡荡的绿绮窗和已停的绛纱帐,暗示着曾经的繁华与欢愉如今已不复存在。最后两句,诗人感叹欢娱未尽而自己却已离去,体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反思。这首诗情感真挚,字句简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白居易在晚年时对生命的脆弱和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去亲朋零落尽:随着年岁增大,昔日的亲友已然散尽,渗透出孤独感。
  2. 秋来弦管感伤多:秋天的到来使得音乐更显得忧伤,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
  3. 尚书宅畔悲邻笛:邻居的笛声在尚书的家旁回响,带来无尽的悲伤。
  4. 廷尉门前叹雀罗:廷尉门前,人们无奈地对雀罗叹息,暗示对生活的惋惜。
  5. 绿绮窗空分妓女:窗前空旷,只剩妓女,象征着曾经的繁华。
  6. 绛纱帐掩罢笙歌:笙歌停歇,绛纱帐已掩,表明欢乐的时光已然结束。
  7. 欢娱未足身先去:尽管欢乐未尽,自己却先行离去,体现生命的短暂。
  8. 争奈书生薄命何:感叹书生的命运本就薄弱,无法改变命运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老去亲朋零落尽,秋来弦管感伤多”采用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弦管、笛声等乐器象征着人生的哀伤。
  • 意象:秋天、笛声、绿绮窗、绛纱帐等意象交织,传达出复杂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过去欢乐时光的怀念,表达了白居易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无奈。诗中的伤感情绪与对人情冷暖的观察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思念与感伤。
  • 乐器:代表着欢乐和悲伤的交替。
  • 邻笛与雀罗: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远。
  • 绿绮与绛纱:象征着繁华与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去亲朋零落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孤独
    C. 热闹

  2. 诗中“秋来弦管感伤多”中的“弦管”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饮料
    C. 一种植物

  3. 最后两句“欢娱未足身先去”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命运的无奈
    B. 对欢乐的追求
    C.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闻乐感邻》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均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亲情的思念,但白居易更加关注个人的孤独感,而杜甫则侧重于对家庭的牵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