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杨著》

时间: 2025-01-01 12:53:54

藻丽荧煌冠士林,白华荣养有曾参。

十年去里荆门改,

八岁能诗相座吟。

李广不侯身渐老,子山操赋恨何深。

钓鱼台上频相访,共说长安泪满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杨著 徐夤 〔唐代〕 藻丽荧煌冠士林,白华荣养有曾参。 十年去里荆门改,八岁能诗相座吟。 李广不侯身渐老,子山操赋恨何深。 钓鱼台上频相访,共说长安泪满襟。

白话文翻译:

你的文采华丽,照亮了士人圈子,像曾参一样,有着高尚的品德和荣耀的修养。 离开家乡十年,荆门已经变了模样,八岁时就能在座上吟诗。 李广虽未封侯,但岁月渐长,子山操赋中深藏着多少遗憾。 我们频繁地在钓鱼台相会,共同诉说着长安的忧愁,泪水沾湿了衣襟。

注释:

字词注释:

  • 藻丽荧煌:形容文采华丽,光彩夺目。
  • 冠士林:在士人中居于首位。
  • 白华荣养:指高尚的品德和荣耀的修养。
  • 曾参:孔子的弟子,以孝著称。
  • 荆门:指家乡。
  • 李广不侯:李广是汉代名将,多次立功但未封侯。
  • 子山操赋:指诗文中的悲愤之情。
  • 钓鱼台:地名,此处指相聚之地。
  • 长安:唐朝首都,代指朝廷或政治中心。

典故解析:

  • 李广不侯: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虽勇猛善战,但终身未得封侯,成为怀才不遇的象征。
  • 子山操赋:可能指徐夤自己的诗文,表达了对时局或个人命运的悲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夤,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其文学才华。此诗可能是赠给友人杨著的,表达了对友人才华的赞赏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徐夤与杨著相聚时所作,通过对杨著才华的赞美,抒发了对友人的敬佩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杨著才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首联以“藻丽荧煌冠士林”形容杨著的文采,将其比作曾参,赞其品德高尚。颔联通过“十年去里荆门改”和“八岁能诗相座吟”,既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也突出了杨著早慧的才华。颈联借用李广的典故,暗示了杨著虽有才华却未得重用的遗憾。尾联则通过“钓鱼台上频相访,共说长安泪满襟”,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同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时局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和深沉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赞美杨著的文采和品德,将其比作曾参,显示其高尚。
  • 颔联:通过时间和才华的对比,表达了时光流逝和个人才华的早现。
  • 颈联:借用李广的典故,暗示了杨著的怀才不遇。
  • 尾联:通过相聚和诉说,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杨著比作曾参,形容其品德高尚。
  • 典故:借用李广的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十年去里荆门改”与“八岁能诗相座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杨著才华的赞美和对时局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佩和对时代的忧虑,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藻丽荧煌:文采华丽。
  • 白华荣养:高尚的品德。
  • 荆门:家乡的变迁。
  • 李广不侯:怀才不遇。
  • 钓鱼台:相聚之地。
  • 长安:政治中心,代指时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藻丽荧煌冠士林”形容的是: A. 杨著的文采 B. 杨著的品德 C. 杨著的外貌 D. 杨著的家世

  2. “李广不侯身渐老”中的“李广”是指: A. 唐代诗人 B. 汉代名将 C. 唐代官员 D. 汉代文人

  3. 诗中“钓鱼台上频相访”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时局的忧虑 C. 对友人的敬佩 D. 对家乡的怀念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同样是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才华和品德的敬佩。
  • 王维的《送别》:通过对友人的送别,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徐夤的《赠杨著》与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两者都是对友人的赞美,但徐诗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而杜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夤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文学风格。
  • 《唐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代诗歌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徐夤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