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三山诗 范云 〔南北朝〕
仄径崩且危。 丛岩耸复垂。 石藤多卷节。 水树绕蟠枝。 海中昔自重。 江上今如斯。
白话文翻译:
狭窄的小径崩塌且危险。 密集的岩石高耸又下垂。 石上的藤蔓多有卷曲的节。 水边的树木环绕着盘曲的枝条。 过去在海中自视甚高。 如今在江上却如此平凡。
注释:
- 仄径:狭窄的小径。
- 崩且危:崩塌且危险。
- 丛岩:密集的岩石。
- 耸复垂:高耸又下垂。
- 石藤:生长在岩石上的藤蔓。
- 卷节:卷曲的节。
- 水树:水边的树木。
- 蟠枝:盘曲的枝条。
- 海中昔自重:过去在海中自视甚高。
- 江上今如斯:如今在江上却如此平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云(约450-503),字彦龙,南朝宋、齐、梁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三山(具体地点不详)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范云游历三山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三山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诗中“仄径崩且危”和“丛岩耸复垂”描绘了山路的险峻和岩石的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石藤多卷节”和“水树绕蟠枝”则细腻地描绘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和形态的多样。最后两句“海中昔自重,江上今如斯”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从过去的自视甚高到如今的平凡,体现了作者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仄径崩且危”:描绘了山路的狭窄、崩塌和危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 “丛岩耸复垂”:描绘了岩石的密集、高耸和下垂,展现了自然的壮观和力量。
- “石藤多卷节”:描绘了石上藤蔓的卷曲和节状,展现了生命的顽强和形态的多样。
- “水树绕蟠枝”:描绘了水边树木的环绕和盘曲的枝条,展现了自然的和谐和生命的活力。
- “海中昔自重”:表达了作者过去在海中自视甚高的情感。
- “江上今如斯”:表达了作者如今在江上感到平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石藤多卷节”中的“卷节”比喻藤蔓的形态。
- 拟人:如“丛岩耸复垂”中的“耸复垂”拟人化地描绘了岩石的形态。
- 对仗:如“海中昔自重,江上今如斯”中的对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对比思考。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从过去的自视甚高到如今的平凡,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仄径:狭窄的小径,象征着人生的艰难和挑战。
- 丛岩:密集的岩石,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壮观。
- 石藤:生长在岩石上的藤蔓,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形态的多样。
- 水树:水边的树木,象征着自然的和谐和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仄径崩且危”描绘了什么? A. 山路的狭窄和危险 B. 岩石的高耸和下垂 C. 藤蔓的卷曲和节状 D. 树木的环绕和盘曲的枝条
-
诗中“海中昔自重,江上今如斯”表达了什么? A. 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 B. 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C. 作者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D. 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答案: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 杜甫《登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范云《登三山诗》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 范云《登三山诗》与杜甫《登高》: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范云诗集》:收录了范云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