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潮歌》
时间: 2025-01-04 12:00:09意思解释
踏潮歌
作者:刘禹锡 〔唐代〕
原文展示:
屯门积日无回飙,
沧波不归成踏潮。
轰如鞭石矻且摇,
亘空欲驾鼋鼍桥。
惊湍蹙缩悍而骄,
大陵高岸失岧峣。
四边无阻音响调,
背负元气掀重霄。
介鲸得性方逍遥,
仰鼻嘘吸扬朱翘。
海人狂顾迭相招,
罽衣髽首声哓哓。
征南将军登丽谯,
赤旗指麾不敢嚣。
翌日风回沴气消,
归涛纳纳景昭昭。
乌泥白沙复满海,
海色不动如青瑶。
白话文翻译:
在屯门的日子里,连日没有回风,
波涛汹涌,潮水无法归来。
轰鸣声如鞭子抽打,海水摇荡不已,
仿佛想在空中架起鼋鼍的桥。
惊涛骇浪里,水流急促而又骄傲,
高耸的岸边失去了层峦叠嶂。
四周没有阻碍,声音的回响悠扬,
背负着浩然之气冲向重霄。
鲸鱼在海中自由自在,
仰起鼻子呼吸,吹出红色的浪花。
海人们狂热地相互招呼,
穿着罽衣,发髻高耸,声声叫喊。
征南的将军登上美丽的城楼,
举起红旗指挥,不敢放肆嚣张。
第二天风回气息消散,
潮水归来,景象清晰明亮。
黑色的泥沙和白色的沙滩再次覆盖海面,
海水静止,色彩如青瑶般透彻。
注释:
- 屯门:地名,指的是一个港口。
- 回飙:指的是回风,反复的风。
- 沧波:指海浪,波涛汹涌。
- 鼋鼍:指的是一种神话中的水怪,常用来比喻巨大的船只。
- 介鲸:指鲸鱼,体型庞大。
- 朱翘:指海浪,可能是形容海水的颜色。
- 罽衣:一种海上渔民的衣服,颜色深沉。
典故解析:
刘禹锡的《踏潮歌》通过描绘海上波涛的壮丽景象,展现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诗中提及的“征南将军”可能暗指历史上的某位将领,象征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人类力量的反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擅长诗文,风格清新,常以政治、自然为题材。他的作品多表现出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人们在面对自然与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踏潮歌》是一首描绘海洋壮丽景象的诗,诗中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刘禹锡以生动的描写和豪放的情感,传达了对海洋的敬畏与热爱。诗的开篇用“屯门积日无回飙”描绘出静谧的海面,接着用“轰如鞭石矻且摇”展现了海浪的力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海潮的汹涌澎湃。接下来的部分则通过“惊湍蹙缩悍而骄”描述了波涛汹涌的场景,展现出海洋的无穷魅力与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将鲸鱼的悠然自得与海人们的狂热呼喊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屯门积日无回飙”:描绘出海面静谧的场景,暗示自然的平静。
- “沧波不归成踏潮”:海浪汹涌,潮水无法归来,展现出自然的力量。
- “轰如鞭石矻且摇”: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海浪的轰鸣声。
- “亘空欲驾鼋鼍桥”:想象中架起的桥,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海浪的声音比作鞭声,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鲸得性方逍遥”。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字数和结构相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展现了唐代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思考。
意象分析:
- 海洋:象征着浩大与无尽,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鲸鱼:象征自由与逍遥,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向往。
- 将军:象征着人类的力量与勇气,反映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踏潮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刘禹锡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介鲸”指的是什么?
- A. 鱼
- B. 鲸鱼
- C. 海豚
- D. 乌龟
-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人与自然的和谐
- C. 生活的苦闷
- D. 对爱情的抒发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望海潮》:李清照
- 《浪淘沙》: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刘禹锡的《踏潮歌》与白居易的《浪淘沙》都描绘了海洋的壮丽景象,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力量的表现,后者则更多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解析》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