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白话文翻译:
楚水和巴山的江边雨水很多,
巴人能够唱起他们的家乡歌。
今天我这个北方客人思念着要回家,
重新回到那披着绿罗的纥那。
注释:
- 楚水:指长江流域的水,楚国的水域。
- 巴山:指的是巴国所在的山区,今四川地区。
- 江雨:指江边的雨水,表现出湿润的气候。
- 巴人:指居住在巴地方的人,通常是指四川一带的人。
- 北客:指来自北方的客人。
- 思归去:思念归去,带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 纥那:古地名,今四川的一个地方,可能指的是乐山。
- 披绿罗:形容纥那地方的美丽景色,绿罗可以理解为绿色的织物,象征着自然的美。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楚水”和“巴山”分别代表了楚国与巴国的文化和地理背景。这两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巴人唱乡歌则表现出对故乡的情感。同时“北客”一词强调了诗人身处他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借景抒情,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刘禹锡在政治上屡遭贬谪,但他仍然坚持创作,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创作背景:
《竹枝词二首》是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创作的,诗中通过描绘故乡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与无奈的情感。诗中对江雨与乡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文化根源的眷恋。
诗歌鉴赏:
《竹枝词二首·其二》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开头两句描绘了楚水巴山的自然环境,江雨的频繁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湿润而生动,仿佛让人置身于那片土地上。接着,诗人提到巴人能唱本乡歌,这不仅表现了巴人的文化自信,更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乡愁。最后两句则从北客的视角出发,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尤其是“回入纥那披绿罗”一句,描绘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反衬出北客的孤独与渴望。整首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深刻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水巴山江雨多:描绘了楚水和巴山的湿润环境,暗示了多雨的气候特点。
- 巴人能唱本乡歌:强调了巴人对故乡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 今朝北客思归去:北方的客人,思念着要回家,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
- 回入纥那披绿罗:描绘了归乡的场景,纥那的自然美景让人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楚水巴山”与“江雨多”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如“江雨”、“本乡歌”等,丰富了诗的文化内涵。
- 比喻:纥那“披绿罗”形象地描绘了家乡的美丽,具象化了归乡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同时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展示了故乡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传达出一种浓郁的乡愁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楚水:象征故乡的水乡文化,深厚的历史感。
- 巴山:代表了山地的坚韧与美丽。
- 江雨:雨水带来的生机与滋润,隐喻生命的延续。
- 本乡歌:象征着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 绿罗:代表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巴人”指的是哪个地区的人? A. 湖南
B. 四川
C. 广西
D. 安徽 -
“今朝北客思归去”中的“北客”是指什么? A. 南方的客人
B. 北方的客人
C. 东方的客人
D. 西方的客人 -
诗中提到的“回入纥那披绿罗”主要描述了什么? A. 诗人的孤独
B. 家乡的美丽
C. 自然的变化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郑板桥的《竹石》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比较《竹枝词二首》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二者均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色和乡土文化来传达情感,而后者则通过自然的凋零与送别的情境来抒发离愁,展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刘禹锡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