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
时间: 2025-01-01 13:08:38意思解释
工之侨献琴
原文展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白话文翻译: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优质的良桐木,雕刻成琴,调弦击鼓,发出金声玉应的美妙音色。他自认为这是世间最美的琴,便献给了太常。太常的工匠看后说这琴不够古雅,于是拒绝了他。他带着琴回去,想找漆工做些断纹,又找篆工做些古旧的雕刻。将琴装箱埋在土里,约定一年后再挖出来。等到一年后,他抱着琴去市场,贵人路过见了,愿意用百金买下,随后献给了朝廷。乐官传来查看,皆称这是难得的珍品。工之侨听说此事,叹息道:“真是悲哉世事!难道只是一把琴吗?世上所有的美好事物,都一样如此,如果不早做准备,终究会失去。”于是他离开,隐居在宕山,不知所终。
注释:
- 工之侨:名字,可能是指某位工匠或琴师。
- 良桐:一种优质的木材,常用于制作乐器。
- 太常:古代负责乐器和乐师的官府。
- 弗古:不够古雅,古代的审美标准。
- 匣而埋诸土:将琴装箱埋入土中,意在隐匿和等待时机。
- 适市:走向市场。
- 百金:形容贵重,价值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季真,明代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在历史上以其深邃的政治见解和独特的诗文风格而闻名。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对艺术和人生的思考。通过描述工之侨的经历,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和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与误解的感慨。
诗歌鉴赏:
《工之侨献琴》不仅是一首描绘琴艺的诗作,更是一篇深具哲理的寓言。诗中通过工之侨的故事,展现了艺术创作与世俗认知之间的矛盾。工之侨用心血和灵感制作的琴,因为不被视为古雅而遭拒,反映出当时社会对艺术标准的狭隘及对古董的崇拜。而后,他通过伪装琴的方式成功得到认可,最终却因对世事的叹息而选择隐退。此情此景,折射出创作者内心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工之侨得良桐焉:工之侨获得优质木材。
- 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雕刻并调试琴。
- 金声而玉应:琴声美妙动听。
-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他自认为这是最美的琴。
- 献之太常:献给负责音乐的官府。
-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被工匠认为不够古雅。
- 还之:琴被拒绝,归还给工之侨。
- 谋诸漆工、篆工:想通过装饰来增加古雅感。
- 匣而埋诸土:将琴放入匣子埋土中。
- 期年出之:一年后再挖出来。
- 贵人过而见之:贵人看到后愿意高价购买。
-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乐官称赞为珍品。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听后感叹世事无常。
- 岂独一琴哉:不仅仅是一把琴,世间万物皆如此。
- 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最后他选择隐居,不知去向。
修辞手法:
- 比喻:琴声比作金声、玉应,形象化了琴的美妙。
- 对比:工之侨的努力与世俗标准的对立,增强了主题的深度。
- 夸张:琴的价值被夸大,强调了人对美的追求。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艺术创作的艰辛、对美的追求以及世事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无奈与对真正艺术价值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琴:象征着艺术与人类创造力。
- 良桐:象征着优质的材料与创作的基础。
- 土:隐喻隐匿与等待的过程。
- 百金:象征着世俗对珍品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工之侨用什么材料制作琴?
- A. 竹子
- B. 良桐
- C. 铁
- D. 石头
- 工之侨为什么被拒绝献琴?
- A. 因为琴声不好
- B. 因为不够古雅
- C. 因为没有装饰
- D. 因为太贵
- 工之侨最后选择了什么?
- A. 去朝廷
- B. 隐居山中
- C. 继续制作琴
- D. 回到家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琴歌》 by 李白:同样描写琴的美妙与情感。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抒发对过去的思考与怀念。
诗词对比:
- 刘基的《工之侨献琴》与王维的《渭川田家》均展现了对自然与艺术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人对艺术的追求与世俗的碰撞,后者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刘基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