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赐粽有感》
时间: 2025-01-16 22:31:37意思解释
端午食赐粽有感
原文展示:
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
千官晓缀紫宸班,拜向彤墀贺重午。
大官角黍菰蒲香,彩绳万缕云霞光。
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侑以黄金觞。
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
官河戍卒十万艘,总向天厨挽飞粟。
君门大嚼心岂安,谁能持此回凋残。
小臣自愧悠悠者,救时无术真素餐。
白话文翻译:
在蓬莱宫中悬挂着艾草和老虎,船只在龙池上竞相吟奏箫鼓。
千官们在清晨装点紫宸殿,拜向彤墀贺喜端午。
大官们享用着香气扑鼻的角黍和菰蒲,彩绳缠绕,仿佛云霞般绚丽。
天恩赐下的丹陛,琼筵上盛满了黄金的酒杯。
东南的米价如同白玉般高昂,江淮一带却有千家因饥饿而哭泣。
官河的戍卒有十万艘,都是向天厨请求飞来的粮食。
君门的大吃大嚼,心里怎能安宁,谁能持有这样的盛宴而不感到凋残?
小臣自愧于那些悠闲的人,想救时却无能为力,真是白白吃饭。
注释:
- 蓬莱宫:传说中的仙境,象征吉祥。
- 艾虎:端午节时悬挂的艾草,和老虎图案,寓意驱邪避灾。
- 紫宸班:指紫禁城,皇帝的居所,官员们在此朝贺。
- 重午:指端午节。
- 角黍:一种用糯米制成的粽子。
- 彤墀:指皇帝的宝座。
- 琼筵:美玉制成的宴席,象征奢华。
- 飞粟:空中飞来的粮食,意指请求粮食的艰难。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庄昶,明代诗人,作品多涉及政治、民生,风格多样,尤以抒情见长。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端午节,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切,反映了节日的欢庆与民间的苦难。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端午节的盛景和对比社会的艰难,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开头以神话般的蓬莱宫与龙池营造出节日的欢快氛围,接着转入官员的盛大庆典,表现出权力与奢华。然而,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却将目光投向了底层民众的困境,揭示了节日的背后是一种深深的社会不平等。诗末“小臣自愧”的反思,表现出诗人的无奈与愧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蓬莱宫中悬艾虎:描绘节日气氛,艾草与老虎象征驱邪。
- 舟满龙池竞箫鼓:热闹的庆祝场面,表现节日的欢乐。
- 千官晓缀紫宸班:官员们朝贺皇帝,显示权力的盛大。
- 拜向彤墀贺重午:表达对端午节的祝贺。
- 大官角黍菰蒲香:富贵人家享受美食,形成鲜明对比。
- 彩绳万缕云霞光:美丽的节日装饰,象征喜庆。
- 天恩敕赐下丹陛:显示皇权的恩赐,奢华的宴席。
- 琼筵侑以黄金觞:再次强调奢华,暗示财富的不均。
- 东南米价高如玉:揭示民众生活的困境,米价高昂。
- 江淮饿莩千家哭:饥饿的民众,形成鲜明对比。
- 官河戍卒十万艘:描述兵力庞大,但粮食匮乏。
- 君门大嚼心岂安:对权贵的奢侈生活进行讽刺。
- 谁能持此回凋残:质疑这种盛宴是否值得。
- 小臣自愧悠悠者:表现诗人的无奈与愧疚。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仗、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主题思想:中心思想是揭示节日的欢庆与民众的苦难之间的矛盾,反映社会不平等和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 艾草:象征驱邪避灾,颇具节日气氛。
- 龙池:高贵、奢华的象征,表现权力。
- 黄金觞:象征富贵与奢华,但也暗示财富的不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端午节时悬挂的草是什么?
A. 茅草
B. 艾草
C. 香草
D. 竹子 -
诗中提到的“米价高如玉”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A. 富裕
B. 饥饿
C. 节日气氛
D. 皇权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愤怒
C. 愧疚
D. 自豪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推荐阅读李白的《端午日赐衣》,同样表现对端午节的思考。
- 诗词对比:比较庄昶与杜甫的作品,探讨在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方面的不同表现。庄昶更侧重于节日与民众的对比,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的苦难与人道关怀。
参考资料:
- 《明代文学选集》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
- 《端午节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