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

时间: 2025-01-01 11:31:21

暮霭千家望欲平,风光著处有诗情。

秋灯小榻留孤艇,疏雨寒城打二更。

石自隔河分别界,人将望驿问何程。

同行我亦朝天客,两鬓羞看雪乱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中
庄昶 〔明代〕

暮霭千家望欲平,
风光著处有诗情。
秋灯小榻留孤艇,
疏雨寒城打二更。
石自隔河分别界,
人将望驿问何程。
同行我亦朝天客,两鬓羞看雪乱明。

白话文翻译:

黄昏时分,千家万户的景色似乎都要归于平静,
那风光旖旎的地方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秋天的灯光下,我独自一人在小榻上留住孤舟,
稀疏的细雨打在寒冷的城市中,已是二更天。
石头隔河而立形成了界限,
人们朝着驿站远望,询问路程。
与我同行的也是朝天的旅客,我的两鬓却因白发而感到羞愧。

注释:

  • 暮霭:黄昏时的雾霭,形容天色昏暗。
  • 千家:指很多家庭。
  • 风光著处:指风景优美的地方。
  • 秋灯小榻:秋天的灯光下的小榻,表现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 疏雨寒城:稀疏的细雨打在寒冷的城市。
  • 二更:夜间的时间,指的是晚上11点到1点之间。
  • 石自隔河分别界:石头隔着河流形成了界限。
  • 望驿问何程:远望驿站,询问前行的路程。

典故解析:

  • 朝天客:古代诗人常用“朝天”表示出行或朝圣,表达一种向往和追求的心情。
  • 雪乱明:用以形容白发的杂乱,表达了岁月的无情和对青春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庄昶,明代诗人,以清丽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情感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作者舟中,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心境的交织。

诗歌鉴赏:

《舟中》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旅途中的风景与心情。诗的开头“暮霭千家望欲平”,展现了黄昏时分的宁静与人们归家的期盼,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然而,随着“疏雨寒城打二更”的描写,氛围逐渐变得冷清,雨声敲打着城市的寂静,似乎在诉说着孤独。此时,诗人将自己比作“朝天客”,在旅途的孤独与漂泊中,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两鬓的白发更是象征着岁月的痕迹,令他对往昔的追忆与无奈交织在一起。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丰富,通过“秋灯”、“孤艇”、“疏雨”等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略带忧伤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人在孤独中反思自我,抒发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暮霭千家望欲平:黄昏的雾霭笼罩着千家万户,景象宁静。
  2. 风光著处有诗情:在风光旖旎的地方,情感与诗意交融。
  3. 秋灯小榻留孤艇:秋天的灯光照耀着小榻,孤舟停留在此处。
  4. 疏雨寒城打二更:稀疏的细雨打在寒冷的城市,已是深夜。
  5. 石自隔河分别界:河流中的石头形成了分界线。
  6. 人将望驿问何程:人们远望驿站,询问前行的距离。
  7. 同行我亦朝天客:我与他人一样,都是朝向天际的旅客。
  8. 两鬓羞看雪乱明:我的双鬓因白发而感到羞愧,无法直视光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旅客比作“朝天客”,表现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
  • 拟人:将雨声与城市的冷清进行拟人化,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孤艇”与“寒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孤独感与人生的感慨,蕴含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寻。诗人的内心世界透过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流露而出,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霭:象征着黄昏和生命的晚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孤艇:代表孤独和漂泊,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 秋灯:象征着温暖与思念,烘托出一种怀旧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暮霭千家”中的“暮霭”指的是什么?

    • A. 早晨的雾气
    • B. 晚上的雾气
    • C. 黄昏的雾霭
    • D. 中午的阳光
  2. 诗中提到“同行我亦朝天客”,这表示诗人是什么身份?

    • A. 普通人
    • B. 旅行者
    • C. 商人
    • D. 学者
  3. 诗中“疏雨寒城打二更”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情感?

    • A. 热闹
    • B. 宁静
    • C. 寂寞
    • D. 欢乐

答案:

  1. C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中,诗人同样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但其中更多的表现了豪情与壮志,与《舟中》的孤独与思考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华诗词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