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洞口》

时间: 2025-01-06 14:36:59

华阳仙洞口,半岭拂云看。

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

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

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华阳仙洞口,半岭拂云看。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

白话文翻译:

在华阳仙洞的入口处,半山腰上云雾缭绕,景色宜人。曲折幽深地穿过长满苔藓的岩壁,错落有致地对着石制的祭坛。随着地脉的流转,渐渐感到水晶般的寒意。虽然未能实现变成金骨的愿望,但归来时这条路却变得艰难。

注释:

  • 华阳仙洞口:指华阳洞的入口,华阳洞是传说中的仙境。
  • 半岭拂云看:形容山腰云雾缭绕,景色如画。
  • 窈窕穿苔壁:窈窕形容路径曲折幽深,苔壁指长满苔藓的岩壁。
  • 差池对石坛:差池形容错落有致,石坛指石制的祭坛。
  • 方随地脉转:随着地脉的流转,地脉指地理形势。
  • 稍觉水晶寒:渐渐感到水晶般的寒意,水晶寒形容寒气逼人。
  • 未果变金骨:未能实现变成金骨的愿望,金骨指仙人的骨骼。
  • 归来兹路难:归来时这条路变得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綦毋潜,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清新脱俗,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仙境幻想。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游历名山大川,寻求仙道之时。

创作背景: 此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华阳洞口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求仙之路的艰难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华阳洞口为背景,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诗中“半岭拂云看”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山腰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则进一步以曲折幽深的路径和错落有致的石坛,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后两句“方随地脉转,稍觉水晶寒”通过地脉的流转和水晶般的寒意,传达了诗人对仙境的深切体验。最后“未果变金骨,归来兹路难”则表达了诗人对求仙之路的艰难和对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阳仙洞口”:开篇点明地点,华阳洞是传说中的仙境,为全诗定下神秘的基调。
  • “半岭拂云看”:描绘山腰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 “窈窕穿苔壁”:以曲折幽深的路径,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 “差池对石坛”:错落有致的石坛,增加了场景的庄严感。
  • “方随地脉转”:通过地脉的流转,传达了诗人对仙境的深切体验。
  • “稍觉水晶寒”:水晶般的寒意,加深了仙境的神秘感。
  • “未果变金骨”: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
  • “归来兹路难”:总结了求仙之路的艰难。

修辞手法:

  • 比喻:“稍觉水晶寒”中,水晶寒比喻寒气逼人。
  • 拟人:“半岭拂云看”中,云雾被拟人化,仿佛在轻轻拂过山岭。
  • 对仗:“窈窕穿苔壁,差池对石坛”中,窈窕与差池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华阳洞口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求仙之路的艰难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华阳仙洞口:象征着仙境的入口,充满了神秘和向往。
  • 半岭拂云:云雾缭绕的景象,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 窈窕穿苔壁:曲折幽深的路径,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 差池对石坛:错落有致的石坛,增加了场景的庄严感。
  • 水晶寒:水晶般的寒意,加深了仙境的神秘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半岭拂云看”描绘了什么景象? A. 山腰云雾缭绕 B. 山顶晴空万里 C. 山谷流水潺潺 答案:A

  2. “窈窕穿苔壁”中的“窈窕”形容的是什么? A. 路径曲折幽深 B. 山峰高耸入云 C. 花草繁茂 答案:A

  3. 诗中“未果变金骨”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B. 诗人对未能实现愿望的遗憾 C. 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描绘了仙境的幻想,表达了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綦毋潜《茅山洞口》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两者都描绘了仙境的幻想,但綦毋潜的诗更加注重对仙境的体验和感慨,而李白的诗则更加注重对仙境的描绘和想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綦毋潜的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綦毋潜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