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美人浴》

时间: 2025-01-08 23:45:26

晚鬓卸惊鸦。

促办温泉屑木瓜。

俯向灯前开绣衵,羞他。

一手斜牵小婢遮。

春水浸梨花。

香雾侵人胜馆娃。

自是深闺人不见,棂纱。

更有春光漏一些。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鬓卸惊鸦。促办温泉屑木瓜。俯向灯前开绣衵,羞他。一手斜牵小婢遮。春水浸梨花。香雾侵人胜馆娃。自是深闺人不见,棂纱。更有春光漏一些。

白话文翻译:

晚上的鬓发卸下,惊动了栖息的乌鸦。急忙在温泉中准备着木瓜的片段。俯身在灯下打开绣衣,害羞得不让他看。一只手斜斜地牵着小婢女遮挡。春水浸润了梨花,香雾弥漫,侵袭着胜馆里的女孩。自是深闺之中无人见到,窗棂的纱窗外,更有春光悄然流漏。

注释:

  • 晚鬓:指的是女性的发髻,晚上卸下妆容后的样子。
  • 惊鸦:惊动栖息的乌鸦,暗示着女子的美丽和动人。
  • 温泉屑木瓜:意指木瓜的片段,温泉中准备的情境。
  • 绣衵:绣衣,指女子的服饰。
  • 深闺:形容女子所处的内室,隐喻其生活环境的闭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石麒,明代著名词人,生于明末,因其词作清新脱俗、风格独特而受到推崇。他的作品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以及自然景致,常表现出一种幽雅而又感性的气息。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明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诗中通过描写女子的沐浴场景,表现出一种隐秘而又美丽的生活状态,突显了女性的柔美与感性。

诗歌鉴赏:

《南乡子·美人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温泉中沐浴的情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娇羞。开头的“晚鬓卸惊鸦”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静的夜晚,女子在卸下妆容后,轻盈的姿态惊动了旁边的乌鸦,体现出她的美丽与生活的宁静。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促办温泉屑木瓜”展现了女子的温柔和细腻的生活情趣,仿佛可以看到她在温泉中轻柔地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尤其是“俯向灯前开绣衵,羞他”的描写,表现出她的害羞与娇媚,增添了一层情感的深度。

在“春水浸梨花”的描写中,梨花象征着春天的美丽与生机,而“香雾侵人胜馆娃”则将环境的香气与女子的美丽结合,展现了一种优雅而又迷人的氛围。最后一句“更有春光漏一些”则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流逝与美好的短暂,令人心生惆怅。

整首诗以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女性独特的美丽与生活的精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晚鬓卸惊鸦”:描绘女子在傍晚卸下妆容的情景,展现出一种自然与生活的美。
    • “促办温泉屑木瓜”:女子在温泉中准备木瓜,暗示着生活的细腻与温情。
    • “俯向灯前开绣衵,羞他”:她在灯光下打开绣衣,害羞的情态令人心生怜爱。
    • “春水浸梨花”:春天的水滋润着梨花,象征着生命的勃发与美丽。
    • “香雾侵人胜馆娃”:香气弥漫,描绘女子的娇美,增添了诗的梦幻感。
    • “自是深闺人不见,棂纱”:深闺之中无人见,表现出女子的孤独与隐秘。
    • “更有春光漏一些”:春光的流逝使人感到惆怅,暗含时间的无情。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丽与自然的景象相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春水、香雾等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晚鬓卸惊鸦”与“香雾侵人”,形成了和谐的音韵效果。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女子沐浴时的情景,体现了女性的柔美和生活的细腻,同时也隐含了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脆弱,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意象分析:

  • 晚鬓:象征女子的柔美与生活的静谧。
  • 温泉:代表着温暖与舒适,暗示着生活的惬意。
  • 梨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丽,也暗示着生命的短暂。
  • 香雾:体现出环境的优雅与迷人,增强了诗的氛围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晚鬓卸惊鸦”中的“晚鬓”指的是: A. 头发
    B. 衣服
    C. 妆容
    D. 饰品

  2. “俯向灯前开绣衵,羞他”中的“羞他”是指: A. 不让他看
    B. 害羞
    C. 生气
    D. 高兴

  3. 诗中提到的“春水浸梨花”主要表现了什么意象? A. 生命的流逝
    B. 春天的美丽
    C. 女性的温柔
    D. 孤独的情感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徐石麒的《南乡子·美人浴》和李清照的《如梦令》都呈现了女性的柔美与生活的细腻,但徐石麒更侧重于营造春日的幽雅氛围,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内心的情感波动。两者在主题上虽有重叠,但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