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时间: 2025-01-08 22:35:21

人面映桃花,麂眼疏篱一桁斜。

借问当炉谁氏女,村娃。

松拢双鬟插柳芽。

天气略寒些,六幅单裙未换纱。

笑指杏林红密处,侬家。

鞍马重来路莫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乡子
奕绘 〔清代〕
人面映桃花,麂眼疏篱一桁斜。
借问当炉谁氏女,村娃。
松拢双鬟插柳芽。
天气略寒些,六幅单裙未换纱。
笑指杏林红密处,侬家。
鞍马重来路莫差。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春日场景:一个女子的面庞映衬在桃花树下,微风中,稀疏的篱笆斜影交错。她在询问炉边的那位姑娘是谁,原来是村里的少女。她的双鬟被松枝拢起,插上了新芽。天气略显寒冷,她的薄裙尚未换上轻盈的纱裙。她笑着指向杏林中红花密集的地方,那里正是她的家。最后,她提醒骑马的人,回来的路一定要走对。

注释:

  • 人面映桃花:形容女子的美貌与桃花相映成趣,桃花盛开时,女子的笑靥如花。
  • 麂眼:比喻眼神如麂子般清澈灵动。
  • 当炉:指在灶前,通常是指做饭的地方。
  • 松拢双鬟:把头发用松枝拢成双鬟的样子,体现了乡村女子的清新自然。
  • 六幅单裙:形容她穿的裙子样式简单而单薄。
  • 杏林红密处:指杏花盛开的地方,暗示春天的生机与繁盛。
  • 鞍马重来路莫差:告诫骑马的人重走归途时不要走错,体现了对亲人的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奕绘,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时期,作品多反映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于春季,正值桃花盛开之际,诗人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乡村女子的生活,表现了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南乡子》在清新自然的风格中展现了浓厚的乡村气息。诗中以春天的桃花和杏花为背景,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开篇的“人面映桃花”不仅描绘了女子的美丽,还暗示了她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的形象,传达了她的清纯与自然。这种描写手法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春风拂面,花香四溢,画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诗中“借问当炉谁氏女,村娃”一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与简单,增加了亲切感,仿佛在和朋友闲聊,随意而自然。整首词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温情,既有对乡村风光的赞美,也流露出对乡村女子纯真无邪的欣赏。

最后一句“鞍马重来路莫差”,则将整首词的主题升华,表达了对归属感的珍视和对家乡的深情眷恋。这种情感的渗透,使得整首词不仅仅是风景的描绘,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面映桃花:描写女子的美丽,桃花衬托其娇艳。
  2. 麂眼疏篱一桁斜:通过“麂眼”比喻女子眼神灵动,篱笆斜映,营造出自然、随意的乡村气息。
  3. 借问当炉谁氏女,村娃:突显乡村生活的质朴,询问女子的身份,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感。
  4. 松拢双鬟插柳芽:女子的发髻随意地用松枝和柳芽装饰,强调自然与纯真的美。
  5. 天气略寒些,六幅单裙未换纱:描写天气变化与女子的着装,增加了生活的细节感。
  6. 笑指杏林红密处,侬家:女子笑着指向自家杏林,表现出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
  7. 鞍马重来路莫差:对骑马人的叮嘱,表达了对家的思念与归属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麂眼”,将女子的眼神与动物进行比较。
  • 拟人:桃花、杏林等自然景物被赋予了情感,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对仗:如“松拢双鬟插柳芽”,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乡村景色和乡村女子的生活,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乡的深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美丽与青春,代表春天的气息。
  • 杏林:象征着繁荣和希望,传达对生活的热爱。
  • 松枝、柳芽:体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增加乡土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女子与哪种花相映成趣?
    A) 樱花
    B) 桃花
    C) 梅花

  2. “借问当炉谁氏女,村娃”中“村娃”指的是?
    A) 城市女孩
    B) 乡村少女
    C) 老奶奶

  3. 诗中提到的“鞍马”主要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骑马的交通工具
    C) 一个村庄

答案:

  1. B) 桃花
  2. B) 乡村少女
  3. B) 骑马的交通工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静夜思》和《南乡子》都采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但前者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而后者则着重描绘乡村的美好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指南》
  3. 相关文化背景书籍

通过上述内容,用户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南乡子》的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