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行》
时间: 2025-01-01 14:29: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仗剑行
作者: 万齐融 〔唐代〕
昨夜星官动紫微,今年天子用武威。
登车一呼风雷动,遥震阴山撼巍巍。
胡骄子,当见旄头蚀应死。
愿骑单马仗天威,挼取长绳缚虏归。
仗剑遥叱路傍子,匈奴头血溅君衣。
白话文翻译:
昨夜紫微星动荡不安,今年的天子已显出威武之气。
他一声呼唤,仿佛风雷响起,远远震撼阴山,摇撼巍峨高峰。
胡人骄横,见到了旄头旗帜便应当死去。
我愿骑着单马,凭借天子的威势,抓住长绳捆绑敌人归来。
我手持宝剑,远远地在路旁喝斥敌人,匈奴人的鲜血溅在了君主的衣服上。
注释:
字词注释:
- 星官:指星宿,古代天文学上对天空星象的划分。
- 紫微:指紫微星,古代认为是帝王星,象征皇权。
- 武威:指武力和威势。
- 旄头:指旄头旗,是古代军队的军旗,象征军队的威风。
- 仗剑:手持宝剑,象征武力和勇气。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常与中原王朝发生冲突。
典故解析:
- 紫微星:紫微星在古代被视为皇帝的象征,预示着国家的兴旺和武力的强盛。
- 阴山:指阴山山脉,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诗中以此象征敌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齐融是唐代的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作多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战斗的豪情。
创作背景: 《仗剑行》创作于唐代盛世,国家强盛、疆域辽阔,诗人通过描写战争场景,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与勇武的渴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诗歌鉴赏:
《仗剑行》是一首气势磅礴的战歌,诗中充满了雄壮的气氛和昂扬的斗志。开篇以“昨夜星官动紫微”引出天子的威势,暗示国家的动荡与兴起,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关切。接着通过“登车一呼风雷动”展现了天子的号召力和军队的威武,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皇权的震慑力,仿佛一声号令便可震撼山河。
在“胡骄子,当见旄头蚀应死”一句中,诗人表现出对敌人的轻蔑与仇恨,暗示敌人面对天子旗帜时的畏惧。接下来的“愿骑单马仗天威”展现了诗人渴望参战的豪情,表现出一种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
最后一联“仗剑遥叱路傍子,匈奴头血溅君衣”则是诗歌的高潮,展现了诗人对敌人的愤怒和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整首诗通过激昂的言辞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荣耀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昨夜星官动紫微:昨夜星象动荡,暗示国家动乱。
- 今年天子用武威:今年的皇帝展现出强大的威势。
- 登车一呼风雷动:皇帝发号施令,威力如风雷般震撼。
- 遥震阴山撼巍巍:远方的阴山为之震动,暗示敌人不安。
- 胡骄子,当见旄头蚀应死:胡人见到我们的军旗便应当惧怕并死去。
- 愿骑单马仗天威:我愿意骑马,凭借天子的威力出战。
- 挼取长绳缚虏归:希望能抓住敌人,将他们缚回。
- 仗剑遥叱路傍子:我高举宝剑,远远地喝斥敌人。
- 匈奴头血溅君衣:匈奴人的鲜血溅到了君主的衣服上,表现出杀敌的豪情。
修辞手法:
- 夸张:通过“风雷动”来表现皇帝的号召力。
- 对仗:每联中都有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以“风雷”比喻皇帝的威势,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场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愤怒,体现了唐代的民族气节和豪情壮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微星:象征皇权和国家的运势。
- 风雷:代表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的气势。
- 旄头:象征军队的力量和威风,令人畏惧。
- 单马:象征勇敢与无畏的精神。
- 鲜血:象征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牺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紫微”指的是哪个星宿?
A. 北斗星
B. 皇帝星
C. 太阳
D. 月亮 -
诗人希望骑什么去战斗?
A. 骆驼
B. 单马
C. 战车
D. 大象 -
“匈奴头血溅君衣”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愤怒与荣耀
C. 安宁
D. 迷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现了对边疆战争的豪情和对敌人的蔑视。
- 高适的《燕歌行》:描绘了士兵出征的壮烈情景。
诗词对比: 《仗剑行》和《出塞》都是描写边疆战争的诗作,但《仗剑行》更为豪迈、气势磅礴,而《出塞》则在情感上更显悲壮,展现了士兵的牺牲与无奈。两者均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但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