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汴州令狐相公》
时间: 2025-01-07 20:26:3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汴州令狐相公
三军江口拥双旌,
虎帐长开自教兵。
机锁恶徒狂寇尽,
恩驱老将壮心生。
水门向晚茶商闹,
桥市通宵酒客行。
秋日梁王池阁好,
新歌散入管弦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军营的景象,三军在江口高高竖起双旗,营帐长期开张,士兵们经过严格训练。敌人被消灭,老将们在恩惠的激励下又焕发出壮志豪情。傍晚时分,水门附近茶商的喧闹声此起彼伏,桥市上酒客们通宵达旦,热闹非凡。秋天的梁王池阁风景如画,新歌声悠扬地飘散在乐器的伴奏中。
注释:
- 三军:指三军,即陆军、海军和空军,形容军队的规模。
- 江口:指江的出入口,这里是军队驻扎的地方。
- 双旌:双旗,象征军队的威风和气势。
- 虎帐:军营的帐篷,象征军事生活。
- 机锁:指敌人,可能是指外敌的侵扰。
- 恶徒:指恶劣的敌人或贼寇。
- 恩驱:受恩惠的驱动,形容将领对士兵的关怀。
- 壮心生:壮志重新焕发。
- 水门:水边的门口,可能是茶商的聚集地。
- 桥市:桥下的集市,酒客们聚集的热闹场所。
- 秋日梁王池阁:秋天的梁王池阁,风景如画,令人陶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约770年-830年),唐代诗人,字士则,号少微,晚号青溪,原籍河南,后迁居江南。王建以乐府诗著称,其作品多描绘民生疾苦,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唐代,反映了当时政局相对稳定的背景下,军队的训练与地方生活的繁荣。诗人寄托了对令狐相公的敬意,表达了对国家安定、民生富足的美好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意象上十分丰富,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军队的气势与士兵的士气,后半部分则转向民间生活的热闹与繁荣。开头的“三军江口拥双旌”展现出军队的威武气派,紧接着“虎帐长开自教兵”则暗示了军队在训练士兵、备战方面的严格要求,体现出一种严谨而有序的军事生活。
当诗人提到“机锁恶徒狂寇尽,恩驱老将壮心生”时,揭示了战斗的胜利和将领对士兵的关心,使士兵们充满斗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则转向描绘繁华的市井生活,展现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最后的“秋日梁王池阁好,新歌散入管弦声”则把读者带入了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强调节日的喜庆和生活的美好。整首诗在描绘军队与民众生活的过程中,不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军江口拥双旌:描述了军队在江口的壮观场面,象征着军队的威严。
- 虎帐长开自教兵:军营长期开放,表明士兵在接受严格训练。
- 机锁恶徒狂寇尽:敌人被消灭,士兵们的勇气得到了提升。
- 恩驱老将壮心生:老将因受到恩惠而激发出斗志。
- 水门向晚茶商闹:描写傍晚时分水门附近热闹的场景。
- 桥市通宵酒客行:酒客们在桥市上通宵达旦,展现了繁华的市井生活。
- 秋日梁王池阁好:描写秋天的美好风景,给人以愉悦之感。
- 新歌散入管弦声:新歌声飘散,给人以音乐的享受,营造出一种欢快的气氛。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尤其是前后句的对仗非常明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描绘出战争与和平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
- 隐喻:用“茶商”“酒客”来隐喻社会生活的繁荣与安宁。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军队的威武与民生的繁荣,展现了一个太平盛世的画面,表达了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军队:象征力量与安全。
- 市井:代表民生与繁荣。
- 秋日:象征成熟与丰收。
- 音乐:象征生活的美好与艺术的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三军江口拥双旌”,这是指什么场景? A. 军队的聚集
B. 民众的欢庆
C. 自然景观
D. 战斗的激烈 -
“水门向晚茶商闹”中,水门是指什么? A. 水边的城门
B. 水边的市场
C. 水边的茶馆
D. 水边的歌声 -
诗中的“恩驱老将壮心生”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老将的批评
B. 老将的失落
C. 老将的斗志被激发
D. 战斗的失败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津》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王建的《寄汴州令狐相公》与王昌龄的《出塞》进行对比。两首诗均涉及军队与战争的主题,但王建的作品更注重描绘安定后的繁荣生活,而王昌龄则更多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与思考,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